傅宝善和傅家甸
转自:子夜漫谭
一个店,成就了一个区;一个区,发展了一座城……
傅家甸,也称马场甸子,这里曾经是松花江畔的一片沼泽地。后来,这里来了零星的打渔人,他们在岸边支起窝棚,使松花江不仅仅能被晚霞映红,也会被渔火映红。到了乾隆年间,这里出现了阿勒楚喀副都统驻屯戍守的旗兵营房。
之后,1746年,山西太原人傅振基跟随副都统温喜山当厨师来到阿城。傅振基烹艺甚高,善做面食,尤其刀削面薄如窗户纸,拉不断条,筋道好吃,常常受到温喜山的夸奖,后被恩准于道外裤裆街街(已消失)一带落户为民,捕鱼摆渡为生。
通过傅振基的介绍,又有杨、韩、刘、辛四户人家被恩准在今道外北七道街一带落户,开始了垦荒种地。傅振基就像一缕晨曦,引来了一场壮丽的日出,之后,又有杨、韩、刘、辛四户人家到此落户,使它人气渐旺,所以这儿也称“五家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的迁入,傅家甸成了气候。傅振基家开了第一家店,为往来的车马提供粮草、食宿,做着修车、挂马掌的营生。之后,其他人家陆续开了烧锅、药铺、网场、客栈、线香铺、打尖店等,统称傅家店。于是傅家店就在此诞生和发展起来!
傅家店的创始人是傅宝善兄弟们。其祖籍是山东省德平县人士。他们在十七世纪初由关内迁到关外。清朝同治末年间,傅家老太太带领傅宝善兄弟七人、姐妹三人。由辽宁省朝阳县,跟着崔家大车,来到黑龙江呼兰县东荒李家洼子落户开荒。由于傅家兄弟们勤劳耕作,糊口有余,便让最小的七弟傅宝善(1864年-1937年)上学。
傅宝善学了几年私塾和中医。后在当地为百姓看病施药方面,取得大家的信任和好评。
光绪十六年(1864年-1937年夏),在李家洼子对岸马场甸子的水草地上,放养了一批服役的军马,当时流行瘟疫使多数马匹倒下。这可急坏了马倌,马倌乘船叩请傅郎中过江救马。
傅宝善到灾区了解了疾情,运用针灸与草药施治。不久,军马恢复了生机。此后,周围渔民、牧民患者慕名而来,请傅郎中治病。傅郎中均以中草药和针灸精心治疗。由于其医术高超,博得人们称赞,博得“傅神针”的美誉。在众人的挽留与帮助下,傅宝善选块高地盖起三间草房作为药房(现道外南头道街一号处)。
接着傅家兄弟陆续来到此地,又开起了大车库和黄酒馆,统称傅家店。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的筑路工人涌入哈尔滨。但因为中国人无法适应与外国人一起生活,满眼尽是洋楼,听到的都是洋话,还要提防俄国人的袭扰,于是纷纷的前往傅家店安家。大量的店铺、饭馆、旅馆等相继开业,傅家店也就此初现繁华。
傅家甸从一开始,就是小手工业者聚集之地,虽没有大气象,但最具人间烟火的气息。直到如今,哈尔滨的道外区,仍是大店小店,遍地开花。1930年以前,傅家甸几乎都是土路,街道没有规划,任其“自由”发展,没有一条是笔直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人力车,街头巷尾到处都有“挂马掌”的,多得好像如今街头的汽车修理铺。路上尽是马粪,尘土飞扬;垃圾成堆、野狗成群。乞丐成帮结伙,路上“死倒”到举目可见。冬天路上积雪没人管,春天开化下不去脚,泥泞难行。
中东铁路修到哈尔滨后,铁路西侧设埠头区、新阳区等区,并发展成城市规模,开始有外国人居住,于是以中东铁路为界,铁路以西就叫道里,相当于城市,而铁路以东叫道外,也就是傅家甸地区,相当于城市的郊区。
道外区是哈尔滨最老的区,也是后来傅家甸发展过来的区。由于道里是按外国人城市所建,因此,习惯上认为傅家甸地区比道里要落后,因为这里主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也被称为老道外。
“荒草墩”紧靠马场甸子渡口,恰是车马行人的聚散地。1888年(光绪十四年)前后,傅宝善又盖了几间房子,办起“鸡毛店”,“鸡毛店”其实就是小客店,特色之一,养鸡、鸭、鹅,卖蛋;之二,收集家禽自然脱落的绒毛做铺盖;之三,提供经济实惠的饮食;之四,外出打工者可赊账赚了钱回来再还。
傅宝善的小店经营得很有特色,专设候渡棚(野茶摊),暑天免费提供“满天星冰凉茶”(沏茶叶末,在江水中拔凉)寒冬送热姜汤;专设打尖店,供过往旅客小憩、小食、小酌,酒是自酿的黄酒,菜肴是自产的禽、蛋为主,另有附近渔民过往常客捐助的水产品、农产品。菜肴品种多,价格低廉。饿得心发慌,穷得叮当响的过客有免费的午餐—一窝窝头、大葱蘸大酱。小客店还有更突出的特色,病患者可就地医治(类似住院),而且不计酬金,酌情后报。傅家店被人们称为仁义店,傅宝善被称为善人。天长日久傅家店和神针善人就更加闻名了。
1890年后,傅宝善看到人们需要经常渡过松花江,然而又非常困难,尤其远道来往的大车,很容易车具破损或人畜害病。每遇到这种情况,傅家兄弟都热情帮助修复和予以治疗,既不误他们的路程还不计报酬。如果穷苦人住店没钱,就让他们先住上并吃上饼子,等干完活之后再结账。因为这样,傅家店被人们称为仁义店,傅宝善被称为善人。
傅家兄弟笑迎八方客,广聚四路财,生意越发兴隆。松花江畔变得热闹起来。热闹的场景招徕了更多人迁居于此。“傅家店”也成了这里人们口耳相传的地名。
当1898年中东铁路修起时,中国劳工与民众大量涌进哈尔滨来,傅家店附近地区就扩展起来,尤其中国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在此开店设坊,于是这里就逐步形成市场与镇埠了。所以,在光绪33年(1907年)11月份里,滨江厅知事何厚琪认为“店”字之义狭小,故将店字改为“甸”字,从此,傅家店改称为傅家甸,并作为行政区划确定下来。傅家甸所辖范围和今道外区大致相同,是道外区最早的行政区划。傅家兄弟的店址就在今天道外区头道街附近,依然是现在道外区的繁华之地。
1911年冬,中东路起点满洲里与内蒙古等地发生了鼠疾,很快蔓延到哈尔滨市内。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是傅家甸,
沙俄打着欧洲文明传播者旗号,派来了医务队和护路队,用马拉封闭式囚车,横冲直撞地用长铁钩抓病人,装上车送到郊外。投入装有白灰的闷罐车里,既没吃的也无人治病,活活饿死、病死。所以,许多得病的中国百姓,都愿到傅家店找傅神针治病,宁死不去俄医院治病。致使俄医官到傅家店找茬,认为傅神针治病不卫生,没有准医证。否认行医资格。沙俄医务队的蛮横行为遭到百姓的强烈指责与反对。
傅宝善被勒令停医行诊,便改行经营皮庄与房地产。但百姓仍愿到傅家求医看病,对这些人他仍热情接待分文不取。但他的兄长们因眷恋乡土而回乡务农去了。
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旧历二月五日的夜里,傅宝善住在道外南十四道街傅家大院里,被土匪图财害命!享年74岁。
傅氏家族的人从此各奔东西,但傅家店的名字却传了下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