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依恋物,平稳度过分离焦虑期,可以这样做

 

马上就要进入9月开学季了,一大批宝宝将开启自己漫漫求学生涯的第一步——进入幼儿园。很多妈妈可能早早就开始了各种担心: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幼儿园吃不饱饭、睡不保暖,被老师虐待、被大孩子霸凌......

总之,就是怕孩子初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后,会产生不适、遇到“不测”。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自己,独自去面对这个有时并不是总那么友好的世界时,焦虑担忧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隐秘的忧虑更值得父母们关注,需要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帮其处理好的:这就是孩子与其“依恋物”分离的故事。

说这么多,搞得大家更加心慌了。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依恋物”啊?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小女孩主人公打小便有一个非常喜爱的玩具熊猫,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可以说,这个玩具熊猫就属于孩子的依恋物了。现实中,我曾接待过一位来访者,她先后经历了两次流产,36岁时才生下女儿。她女儿有一个十分喜欢的布娃娃,走哪都舍不得离手,睡觉也必须抱着这个娃娃才能安然入梦。这个娃娃就是她女儿的“依恋物”。常见的“依恋物”大都是些柔软舒适的物品,比如:毯子、布片、毛绒玩具,甚至是入睡前的某些特定物品或声音。这样一举例,大家是不是就似曾相识了。

那么,孩子又是如何与这些“依恋物”产生联系的呢?在心理学角度上,刚刚出生的婴儿并不能分辨自己与客体,而是将自己等同于整个外部世界,认为自己和母亲(通常指主要抚养人,有时不一定是母亲,也可能是祖母或外祖母,以下所说的母亲均为此含义)是一体的。当婴儿长到8个月左右时,会出现分离焦虑。这时,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母亲并不具有共生性,继而就会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幼儿便会拥有自己的“依恋物”,用以处理自己的分离焦虑。而这些“依恋物”本质上其实是母亲的替代物,拥有它们其实是孩子在给自己提供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聪颖可爱的孩子们只是将这些“依恋物”当做过渡客体。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孩子在两岁半左右,就会完成与“依恋物”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充满纠结和反复,但是孩子一旦勇敢的迈出这一步,就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他们将不再依赖“依恋物”给他们带来的安全和温暖,而是更加确信父母亲人的爱会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给自己以力量和勇气。

但这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能做到顺利“分离”,毕竟孩子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孩子可能会推迟完成这个过程。这就意味着在进入幼儿园时,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与其“依恋物”分离,并可能对其入园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9月新入园的小朋友,总有一些能够很快适应,而另一些孩子则会在幼儿园门口抱着家人嚎啕大哭,非要回家不可的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能不能强行将孩子与“依恋物”分离,久而久之孩子会不会就把“依恋物”忘了呢?切不可粗暴给予隔离,这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只会适得其反。正如前文所说,“依恋物”是孩子在寻求自身情感上的安全感支撑,父母应当想法设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而不是暴力剥夺。这样极易给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孩子对现实世界的适应障碍。现实中,某些极端的恋物癖情结也与幼时这种被暴力剥夺“依恋物”的情境有关。

那么,对于这些处于分离焦虑期,又无法与自己“依恋物”分离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这需要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徐徐图之,让孩子逐渐与“依恋物”分离。

在学校时,可以先采用权宜之计:

第一步:提前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是否能够允许孩子暂时带着自己的“依恋物”去上幼儿园。这可以有效缓解孩子入园时的适应困难问题。一般而言,大多数幼儿园是允许这样做的,特别是对那些刚入园的小朋友而言。如果幼儿园实在不允许这样做,可以直接进入第二步,但在家里要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

第二步:当孩子带着自己的“依恋物”在幼儿园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他会认识到其实幼儿园的环境也是安全的。这时,老师和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与自己的“依恋物”暂时分离,比如,减少孩子与“依恋物”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让他们将“依恋物”放在书包或柜子里,等课间休息或放学时再拿出来。

第三步:继续巩固上一阶段成果,甚至可以试着让孩子把“依恋物”一直收着,一天都不用拿出来。巩固好这个阶段的成果,家长就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他的“依恋物”想在家里等他,能不能不带去学校。如果孩子同意,那么基本上Ta就已经成功地度过了分离焦虑期;如果不同意,就将这个阶段再往后推,直到孩子完全接受。

现在再来说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个过程。

1.送孩子上学时,要反复告诉ta自己会回来。处于分离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的离开只是暂时离开,而误认为父母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Ta的生活中,不要他们了。尤其是,如果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曾经有过“不告而别”的行为,那么这点就更为重要了。

2.接孩子放学时,一定要准时,不要迟到。如果家长迟到,当看到其他孩子纷纷被接走,而自己却望眼欲穿,久久见不到自己的亲人时,会极大增强他们的内心焦虑感,这也会影响孩子与“依恋物”的顺利分离。

3.带孩子熟悉幼儿园周边的环境。可以时常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玩耍,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4.增加亲子沟通时间,提升陪伴和互动质量。比如: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可以抱着孩子,与ta聊一聊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问ta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玩了那些好玩的游戏或玩具……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孩子入园前最好提前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比如自己吃饭、上卫生间以及表达自己需求等等。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在新的环境中受到的挫折就会减少,心理层面的掌控感会增强,分离焦虑就会得到减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