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如何喝出健康?中药代茶饮,一味草药的故事

 

茶和中草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瑰宝,二者一本同源,密不可分。茶作为植物是草药的一部分,草药也可以茶的方式服用,操作简单,不减疗效,广为知晓。

一、茶可做药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作为药物最早是以“苦菜”之名见于《神农本草经》。从唐代始,养生疗病开始成为茶的重要作用。唐朝《新修本草》言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唐代以后,药茶渐盛。明《本草纲目》更记载了茶疗方百余首。正如唐代医家,“茶疗鼻祖”陈藏器总结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二、药可做茶

以药做茶,即选用数味中草药(常研制成粗末后用),煎汤或以沸水冲泡数分钟,像喝茶一样饮用,是为代茶饮。代茶饮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清代。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高铸烨评价代茶饮:“它是中医防病治病、调理阴阳、养生健体的特殊中药应用形式,它既保持了汤剂功效显著的特色,又克服了汤剂制作繁杂、浪费药材的缺点;而且饮服方便,用药多平和,可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盛衰,频频饮服,既可疗疾,又有调理之效......中药代茶饮用量轻,药性平和,无损胃气,故可长期坚持服用,缓图其效,以和脏腑,尤其适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的调理。”

“代茶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就记载了茶疗方剂8种,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了含茶的方剂16种,不含茶的“代茶饮”20余种。

中药代茶饮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灵活组方,既保持了中医汤剂辨证论治、加减灵活的特色,又克服了传统汤剂煎煮麻烦、携带不便的缺点。中药代茶饮的特点是轻灵精巧,甘淡平和,适合大多数疾病。它有解表、清热、除湿、通便、祛暑、补益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食积不化、肠燥津枯、气血两虚等病。对于一些较轻的病症和慢性病,如咽喉疾病,通过代茶饮频服,可以使患处更多接触药物,也是比较适合的。正因为如此,“代茶饮”颇受欢迎,不少人喜欢找几味中药泡泡水,用来养生保健。

质地轻的中药较适合

中药代茶饮虽然优点很多,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代茶饮的方子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选用。以枸杞为例,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平,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属于药性比较平和的滋补药物,但阴虚火旺和正患感冒的人就不宜食用。根据文献报道,服用枸杞子的人群中有20%出现过口干、咽干等“上火”症状,如果能配合菊花等清热之品一同使用,出现“上火”的情况会大大减少。所以,代茶饮无论是单味药还是多味药,都应遵循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而不宜简单叠加。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代茶饮,有效成分不容易浸泡出来、药性峻烈及味道不佳、难以下咽的中药都不适合代茶饮。此外,一些含有有毒成分的中药也不适合当茶泡,如银杏叶含有内酯和黄酮两大类有效成分,还含有白果酸、氢氰酸等有毒成分。内酯、黄酮等活性成分很难溶于水,有毒的白果酸、氢氰酸等水溶性却较高。如果直接用未经加工的银杏叶泡茶喝,喝的基本都是有毒的成分,根本谈不上养生保健。

因为中药以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避免了汤剂久煎造成芳香类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如薄荷、藿香、金银花等芳香类含挥发油多,做药茶尤为适宜。质地比较轻的药物一般适合代茶饮。

平和药物也不能超量

中药代茶饮一般使用带盖大口杯,材质以陶瓷杯、玻璃杯等为好,不宜用铁、铝等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做成的杯具。保温杯有利于一些成分的溶出,也是不错的选择。中药在冲泡前,要先将中药饮片除去杂质、尘土,块大的还要打碎。

中药饮片经开水泡10~30分钟即可饮用,每日一剂,多次泡服直至无味为止。即便是平和的药物,也不宜超量使用,一般每味药用量为3~10克,总量控制在五六十克比较好。如果长期使用一个方子,一定要咨询医师、药师,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