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人文古牧地臊子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一从手机中响起,我便立即拿起了手机。

“喂!喂!爸!我和哥、姐下午去看你们!”

“好呀!想吃什么?还是臊子面?行。”我总能猜着儿女们的心。以前,孩子们都爱吃奶奶做的臊子面,奶奶走后,又爱吃我做的臊子面。

我立刻穿好衣服去附近的“杠子面铺”。这家铺子的杠子面可说是米东区最正宗最好吃的面了。我曾品尝过其他几家面,都比不上它的味道。所以多年来我就盯着这一家的面买,已吃了好多年。为了让面更有家乡味,我动了些脑筋,作了一些改良,加工后的杠子面吃起来更带劲。孩子们每次回来看我,都点杠子面,吃完后都说吃得舒心,吃得过瘾,

我喜欢吃臊子面,米东区的臊子面馆我都曾经光顾过,有一个饭馆的臊子面至今叫我难忘。记得那一天,朋友又喊我去吃臊子面,见我不想去。他就说要去的这家是新开张的饭馆,有各种炒菜,以臊子面为主食,听人说炒菜和面的味道都不错。经不住朋友的一再劝说,我便和他一起去了这家饭馆。

我们先是吃菜喝酒,猜了一阵拳后,服务员端上来了主食臊子面。只见服务员两手端着长方型的木制托盘,托盘里面放着六碗臊子面。见到托盘,我一惊,这不是家乡人用的托盘吗?那么熟悉,那样亲切。服务员将臊子面一碗一碗地摆放到我们面前,我似乎闻到了家乡臊子面的味道。我凑近碗细细闻了一下,那熟悉的、久违的香味迅速俘获了我。我拿起筷子挑起几根面放入口中细嚼着,又喝了一口汤,往嘴里放了一些羊肉臊蛋子,那个浓浓的汆味,太有感觉了,真真是家乡臊子面的味道。难道说这家饭馆是家乡人开的?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后厨。远远地看见李大姐正在擀面的身影。一番前推后拉、左开右卷,淡黃色的面团在她手里很快就成了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大圆簿饼。她抓了一把干淀粉均匀地撒在面饼上,又用擀扙卷起面来去重重滚了几下,叠好面后,开始切割。她熟练的动作、娴熟的技术,让我看呆了。李大姐发现我站在她面前,用热情的笑向我打了个招呼。我说:“刚才我吃了一碗臊子面,感觉是家乡臊子面味,味道浓,也很正,我就来后厨看看,果然是家乡人做的!”“哇!真神了,你还能吃岀家乡臊子面的味。”李大姐笑着说。我说:“当然了,家乡的土亲、臊子面也亲呀!”

从这天开始,将近两个月时间,我和朋友天天都到这里来吃上一顿家乡的臊子面。真是吃不腻的臊子面、喝不烦的臊子汤呀!

后来,这家饭馆的生意如我所料一般,十分好。但可惜的是,几个月后,我再也吃不上这家饭馆的臊子面了,因为李师傳累病后,就没有人能做臊子面。

这家臊子面馆最后惨淡经营,难以维持,竟然关门停业了。唉!家乡的臊子面呀!你在哪里?

如今,米东已然成为臊子面的第二故乡。我的家乡-----十二户东村就是一个传承“臊子面”的根据地。五十年代,十二户东村的臊子面已在三道坝地区很响亮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平常各家各户都在自已家享用。每逢婚宴,全村人都集中在男方家享用。虽然大家都很累,但吃得过瘾、玩得开心、精神生活非常充实。

十二户东村做臊子面的技术能够传承下来,得感谢一个人——王三。早先村里老少们都叫他王三。他是陕西人,嗜酒如命,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全村人都很仰慕他,权威性很高。每逢村民家有婚庆,他就是东家。他手下有十几个有技术、能吃苦、会做臊子面、听话的中年妇女。在他的指挥下,婚宴办得有声有色,主人家都非常滿意。周边村庄人家办婚宴也常请王三去当东家,带上手下的帮手,一干就是三天。妈妈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主要负责做臊子面,是她们的师傅。

我做臊子面的技术就是妈妈传授给我的。

说起臊子面,里面还真有不少故事。由于早先擀面的工具是一米多长的,经刨皮加工的榆木杠子,人们也习惯将臊子面叫杠子面。臊子面来到米东已到百年历史。几百年前,从陕西、山西、甘肃等小麦产地移居过来的灾民,从他们各自的故乡带来了一些面食吃法,守护在边境地区的劳军、垦军和他们的妻儿、亲朋好友也传承了自已家乡的面食吃法。到今天,各种面食的做法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经历了几番融合,既保留着各自的传统的技术,又随着工艺和菜品的丰富,味道也注意迎合人们求鲜求香的心理和味蕾。

要说这臊子面,那可说的就太多了。“臊子面”还有一个称呼是“嫂子面”。原先小家小户吃面,家里只要有一个身强力壮、勤劳贤惠的大嫂,吃面倒不是难事儿。老年人无力檊面,年青人没有技术和耐心,大嫂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她们耐心地揉面,擀面,切面,做成一把一把的面条,再将面条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臊子面美味的关键在臊子。臊子也叫臊蛋子,加水后叫臊蛋子汤。臊子的主要材料是羊肉丁、胡萝卜丁、土豆丁和鲜豆腐、香菇丁。辅料也很关系,起到调味上色的作用,自然少不了要准备番茄酱,还有葱、姜、蒜沫。香菜压轴,保证臊子面出锅后的鲜香。我就喜欢吃自己做的臊子面,面出锅的那一刻,心里满满的是成就感。筋道的面配上香喷喷的臊子汤,吃进嘴里,那个氽味、汤料味、各种菜的鲜味,真能让人回味无穷。儿女们每次回到家吃臊子面,明明肚皮都鼓鼓的了,可嘴还停不下来。

如今,我已将技术传授给了孩子们,三代人在家里尽情地施展着臊子面的技术,享受着臊子面的美味。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个会做臊子面,爱吃臊子面的家庭里。

编辑:程程

作者:高忠礼

“米东区零距离”图文有奖征集活动进行中,一经采纳即奖30-100元稿费,欢迎投稿(请保证图片清晰度)

投稿邮箱:midonglingjuli@163.com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