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教授
常居于广东的人都知道,本地是个“湿气”弥漫的地区。地域和气候使得岭南地区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因此大家总是把“利湿”挂在嘴边:家里最常煲的是“利湿汤”,凉茶铺里最受欢迎的也是“利湿茶”。
其实,日常生活里也有不少食材,本身就具有利湿的功效。其中,有一种特别不起眼的材料,在菜场上常被当成废料丢在一旁;但用它煮成的利湿茶,不仅一家老小都能喝,味道还很香,这就是玉米须。
在本草古籍里,玉米须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玉麦须”。玉米原产自美洲,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但很快就在名著《本草纲目》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一开始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果实上,认为玉米籽味甘性平,有“调中开胃”的作用。
后来医家们发现,玉米不仅果实美味,根和叶子还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尤其是结石导致小便不通,疼痛难忍时,可用它入药。但是根叶的药性偏寒,不太适合养生。于是,老百姓们又留意到玉米须也有类似功效,性质平和还不伤脾胃。
据《滇南本草》的记载,玉米须“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
作为一味老少皆宜的利湿药,玉米须最早期用于治疗哺乳期的乳腺炎。这和它治疗尿结石疼痛是同样原理,通过加快人体的“水液代谢”,玉米须可以引导胃肠中的湿热从小便排出。
玉米须的优点在于本身就是食材,比起抗生素要安全得多,妈妈们吃起来也放心。因此它也很适合用于日常调理,平时买玉米时多拿些须,回家煮水就能喝。对于平时吃得比较油腻,湿浊容易在体内堆积的人来说,清淡的玉米须水是款很好的“保健茶饮”。
但是它的缺点也在于效力太弱,一定要大量用(30-60g一次),轻症有效,严重的乳腺炎或其他不适还是要就医治疗。
话说补土 | 入秋反而更易上火?它不仅润燥降火,甚至还可“补中”
两本套装更优惠哦!
扫码购书
专家介绍:卢传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