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用“金拐杖”要换毛主席的竹拐杖,毛主席为什么坚决不换?
#头条创作挑战赛#
毛主席的一生伟大而又平凡,却于平凡之中又时时刻刻体现出了他的伟大。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看到国弱民疲、山河破碎,内有军阀之割据,外有帝国列强之蹂躏,满腔热血无处发泄,大好才华无处施展,想要救济斯民于水火可又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办法,只得暂且把专注力放在提升个人修为层面上。
为此,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杂志上石破惊天地喊出“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如果四万万中国同胞要实现振兴中华,不被外来侵略者所欺侮,所有同胞就应该让体魄上变得更加雄健,让精神变得更加强大。
为让口号付诸实施,青年毛泽东不仅沐风栉雨每日锻炼身体,而且时常泡在图书管理终日学习,甚至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穷游各地体会民间万象百态,感知世事百姓多艰。
在青年毛泽东时代,他锻炼身体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单杠、跑步、游泳等等,但要论及最喜欢的运动类型当属登山远眺。
古人有云“望山则情满于山”。站在巍巍高山之上,远眺红日出云海的奇观,整个人的灵魂、胸襟不禁为之变得宽广,格局大气在一番磨砺后自然也得到升华,这是青年毛泽东钟情登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后来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依然对登山无比的热衷,哪怕到暮年之际,登山依旧是他锻炼身体不可或缺的主要运动之一。
毛主席晚年登山无法再像青年时代那样健步如飞,很多时候在岁月不饶人的情况下,可他依旧对此乐此不辍。
晚年的毛主席登山有“三不”:不搞特殊化、不坐轿、不坐担架。在他看来,搞特殊化、坐轿、坐担架不是人民公仆的真正体现。对此他说: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为登临众山他选择拄拐杖。
毛主席拄拐杖从不讲究,信手拈来拿在手中能用即可,材质方面无论是木质的还是竹质的均能拿在手中使用。
1947年,胡宗南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主席率党政机关撤离,一路带领众人转战在陕北高原,其时他肺炎初愈行动不便,警卫人员提出要他坐担架,毛主席坚决不允,拗不过主席的警卫员孙振国只好找来一根柳树木棍交给毛主席,毛主席拄在手中一瞧:好用!从此他拄着这根木棍辗转在陕北高原,一次次躲过了重重危机,并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崭新世界。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能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约束他人,在新中国建设年代,毛主席也能通过一根竹拐率先垂范国家和社会。
那是1965年的一次,毛主席回到湖南长沙考察,恰逢此时胡志明来华访问,毛主席盛情款待。期间,胡志明见到毛主席手中的竹拐杖甚是喜欢,于是提出用自己手中一根做工十分精美的“金拐杖”跟他交换,可令胡志明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却笑了笑谢绝了胡志明的美意。
拿“金拐杖”换竹拐杖无论怎么看都不吃亏,主席为什么要婉拒胡志明的一番美意呢?原来,这根拐杖的来历可不凡。
20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登临杭州丁家山。丁家山并不高,虽名曰为山,但海拔也不过才42米。当然,对于毛主席这样的耋耄之年的老人家来说,能爬上这样的山足以说明此时的他身体仍旧健硕。
可毛主席素来有“三不”的习惯,因此,警卫人员便给他砍了一根竹子随手做成一个拐杖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拄着拐杖爬上了丁家山。
在爬山的途中,主席突然停了下来问警卫:“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其实这根竹拐杖论实际市价并不值钱,但毛主席看重的是透过这根竹拐杖,他看到了共产党人没有丢掉人民公仆为人民的优良传统,而留下这根竹拐杖也就是要让所有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也就是即便面对胡志明的“金拐杖”,毛主席都舍不得交换的原因。
因为在毛主席看来,拐杖的价值是有限度的,但拐杖所代表的无形价值却是永远无价的。由此可见,毛主席一生不忘人民的初心。
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