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吃“素食”可能导致脾虚!爱素不爱荤,该如何均衡素食?
目前我国约有5000万左右的素食者,素食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也是一种饮食文化,有的人选择素食是因为口味偏好、有的人选择素食是因为宗教,即使素食文化流传已久,但也不可否认,部分人在坚持素食后却对身体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比如:疲惫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下降、失眠健忘、腹泻等脾胃虚弱的问题。
素菜绿色健康,为何坚持素食,有些人却出了问题?
一、素食为什么会导致脾虚?
吃素健康还是吃荤健康,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伪命题。
不论荤素,均衡饮食才是健康的饮食。
切记: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相关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表达了均衡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素食者恰恰舍弃了“五畜”,所以营养必定是有所欠缺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单从易消化的角度来说,精白米面和粗粮、全谷物都是植物性食物,也就是素食品,前者比后两者更容易消化吸收,但我们不能因为好吸收就只吃精米白面。同样,荤食虽然含有消化慢的“脂肪”,但只要胃肠功能正常,这些食物不仅可以消化,还会为人体提供必需的优质蛋白质,以及铁、锌等微量营养素。
再者,从食物的性味上来讲,荤食相对以中性、温性的居多,以至于民间有“多吃肉上火、便秘、口臭”的说法;相对的,素食则以中性、凉性的居多,反而能克制“上火”,调节体内平衡。
中医有一个说法:“十胃九寒”,意思就是十个得胃肠病的人当中,有九个是因为脾胃虚寒诱发的,或者是体质本身就虚的人,再偏好素食,就很容易造成脾胃虚寒,最终引发胃肠病。
普通人荤素均衡,寒热的平衡就不太会出现问题,素食者一味只摄入蔬果,导致身体寒凉过剩、温热不足,肯定会出现脾胃问题。
事实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有过相关记录,直言素食者蛋白质的利用率明显低于非素食者,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容易缺乏维生素、铁、钙、锌等营养元素,营养不良就会表现为失眠、健忘、贫血、骨质疏松、食欲下降、易疲倦、伤口愈合慢等,完全符合传统医学中对于“脾胃虚弱”的定义。
二、如何均衡素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素食主义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①处于特殊生理阶段,比如:发育期的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或者是营养需求增加的孕妇、乳母等,都不适合素食,必须更加积极地摄入蛋白质等营养元素。
②本来就营养不良、贫血,或者免疫功能差的人也不适合素食。
③老年人身体步入衰退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都大不如前,更加不主张完全吃素。
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选择素食主义,那么就需要机智地调整食材和搭配,更加积极地摄入营养元素含量高的素食。
1. 谷物为主:适量增加全谷物、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均衡素食首先建议提高全谷物和大豆食品在饮食中的占比,比如:豆浆、豆腐、豆干、豆腐皮、黄豆芽等,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还能为人体提供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B族维生素。
2. 适量选用发酵豆制品:植物性食物基本不含维生素B12,但在发酵豆制品中,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改变了其内部的元素构成,故而能够合成少量的维生素B12,所以素食者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发酵豆制品,比如:腐乳、豆豉、臭豆腐、豆浆、豆瓣酱等。
3. 蔬菜、水果:素食者应该多关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尤其建议多吃深色蔬菜,保证营养充足,能够满足日常活动的需求。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