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阿斯利康引入首个心血管器械,带量采购后,跨国药企大动作不断

 

文 | AI财经社健识局 陈广晶

编 | AI财经社健识局 严冬雪

本文来源于AI财经社旗下医疗大健康品牌“健识局”,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阿斯利康又有大动作。

4月28日,阿斯利康宣布与心韵恒安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约获得授权在国内独家推广医疗级家用十二导联心电仪。该产品无需处方,在医院、药店和商业电商渠道等可及。这也是阿斯利康首次涉足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

阿斯利康方面回应健识局称,上述产品仍然用原来的心血管团队进行推广。从战略布局角度,阿斯利康会不断寻找新的产品,并不限于药品或者医疗器械。只要吻合以患者为中心,全病程管理闭环理念的产品,都可以纳入其中。

自从2018年底带量采购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来,中国医药市场规则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除了仿制药的提质降价,跨国药企过专利期原研药也正在失去最后一个利润高地。在此基础上,本土龙头药企和跨国药企都已纷纷行动,应对政策改变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局。

图/ 视觉中国

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在中国政策的急剧变化中,剥离非核心业务、大裁员,以及高管人士调整等,都已成为跨国药企的新选择。

进入2020年以来,尽管有疫情影响,辉瑞普强与迈蓝合并案推迟,但是更多战略调整,包括GSK、默沙东等跨国药企相关业务的拆分、抛售都在推进。4月初,阿斯利康就鼓励员工下沉基层做出部署,这也是继辉瑞之后,又一家将重心向基层倾斜的企业。

而随着中国带量采购常态化,更多过专利期原研药因带量采购而实现大降价,甚至直接被仿制药替代,接下来,跨国药企的大动作只会更多。

盘活商业资源?

阿斯利康正在引入更多品类产品

阿斯利康此次引入的产品医疗级家用十二导联心电仪,实际上是ACS患者院后管理的一部分,按照阿斯利康方面的说法,引入这一产品后,该公司关于ACS患者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完整闭环就形成了,而这也是阿斯利康战略调整后,形成的第一个闭环。

据阿斯利康相关负责人告诉健识局,阿斯利康心血管团队员工不必担心被优化,因为在整体战略布局中,该公司将在保留原有的心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产品来适应政策变化。“团队手里永远会有优质的产品。”

事实上,早在2019年初,明星药可定(瑞舒伐他汀钙片)落选之后,阿斯利康就已经高调引入了一款中成药——血脂康胶囊。

而在4+7试点扩围中,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钙片仍然未能入选,该产品在全国市场持续受挫。数据显示,2017年可定占了瑞舒伐他汀市场70%以上份额,以总规模60亿元算,受影响收入达到42亿元。

由于这些原因,阿斯利康的心血管团队必须调整。除了血脂康、十二导联心电仪,阿斯利康还与安心医疗达成了协议,拟在心电诊断领域实现全方位实质性合作。而这一合作正是依托了阿斯利康与无锡合作筹建的无锡I·Campus生命科学园。

4月27日,这一服务创新型企业的园区正式全面启动。因为是企业与政府合作运营,入驻园区的企业既可以得到来自政府部门如国家药监局、江苏省药监局提供政策法规与技术咨询等专业服务,又可以获得来自阿斯利康的商业化方面的支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I·Campus也在对接阿斯利康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的14项创新诊疗一体化方案和阿斯利康各个药品事业部,由此成为阿斯利康形成更多闭环的基础。

在带量采购彻底颠覆中国医药营销模式的当下,阿斯利康的这种战略布局,无疑为变化中的传统药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就是,在非专利药市场不再需要大力营销,创新药开发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盘活苦心搭建多年的团队和资源。

大动作频出

新一轮跨国药企战略调整已来

从阿斯利康公布的2019年财报看,该公司2019年总收入243.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其中中国区收入48.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5%,占到了阿斯利康全球总收入的20.7%。2020年一季度,该公司中国市场业绩增长也达到了14%。其中,除了肿瘤药,心血管用药等也是传统优势领域。

根据此前消息,4月1日起,阿斯利康的心血管已与糖尿病治疗领域正式合并为心血管糖尿病代谢业务部,由原来担任心血管业务部负责人的朱彤担任整合后新业务部负责人。

几乎同时,一份阿斯利康的转岗计划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面向县域市场开放更多岗位机会,并表示希望有强烈自身发展意愿的员工积极响应。按照计划,2019年绩效等级不低于3分,且对转岗职位机会感兴趣的员工,可以不经过直线经历批准,就申请调岗。

据该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赖明隆此前公开的数据,阿斯利康的县域团队已经覆盖了超4.2万家医院、1.2万家社区医院和25万家药房。2019年,该公司又在覆盖16省141市范围内,招聘基层市场的销售人员。尽管上述调岗也认为是变相裁员,但是结合其充分盘活资源的理念,也不排除是优化人才配置的手段。

图/ 视觉中国

对于跨国药企而言,中国市场的驱动力已经不容忽视。与阿斯利康类似,辉瑞、诺华、礼来等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全球增速。在阿斯利康之前,辉瑞、拜耳、默克、GSK等跨国药企,也都在大举扩充基层医药代表团队。

除此之外,默沙东剥离女性健康产品,成熟产品和生物仿制药产品,并成立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GSK在未来两年内将公司分为两个实体:一个将专注于药品和药物开发,另一个将专注于消费者医疗保健产品;赛诺菲关闭糖尿病、心血管管线,并宣布将在5年内引入中国30余种创新药、疫苗。

毫无疑问,在带量采购倒逼仿制药、过专利期原研药大降价、斩断带金销售链条,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利好创新药的背景下,结合处方外流、分级诊疗等医改政策的推进,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正在实现颠覆性改变。

以此为契机,更多跨国药企都将积极行动,做出更多更具颠覆性的调整。

END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