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蒙贝乐: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正常化儿童”?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目前有两种孩子是受欢迎的。

一种是听话的“乖孩子”;

一种是“好动活泼”的孩子;

前者是被动的孩子,后者是父母认为的聪明的孩子。两种孩子并没有优劣之分,唯一的区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不可否认,每一种教育方式都对应着一种孩子。你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必然是想让孩子成为你期盼的那种样子。

很多追随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父母,大概率是看到了一些园区鼓吹的“功利性”,认为孩子只要在小的时候,能够储备比同龄人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就够了。至于蒙台梭利会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儿童,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的。

今天,蒙蒙想跟大家聊聊蒙台梭利的“正常化儿童”。


什么是正常化?


第一次看到“正常化”是在一家蒙氏园的目标墙上,大致内容是该园区要培养“正常化儿童”。后面还跟了蒙台梭利博士的一句名言,“‘正常化’儿童是人的理想对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

我刚看到“正常化”三个字,关注的不是正常化儿童的标准,更想知道的是“不正常的儿童”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为人父母的通病,孩子不一定要最好,但一定不要有什么“不正常”的特性。


“孩子能站在金字塔顶端更好,如果不能,也一定不要落后于一般人。”

在蒙台梭利博士的著作中,对正常化儿童与不正常化儿童做了区分。

《有吸引力的心灵》

正常化儿童:集中精力,工作,纪律、容易相处及融入社会;

不正常化儿童:任性、混乱、胆怯、懒惰以及反社会;


如果只是简单地看这个划分,可能会有父母觉得不适。

“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小缺点,难道我们的孩子就都不正常了。”

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他们只会认为现在的教育理念都太“过”了,把孩子身上的缺点放大了。

事实上,有不少人曾经批判过蒙台梭利教育只是适合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并不通用于所有的儿童。对没有缺陷的孩子,提出“正常化儿童”的概念,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蒙台梭利博士倡导的“正常化儿童”的理解有了偏差。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

“正常化”并不是一个“治疗”的过程。

“正常化”是一个让孩子从怠惰、暴躁、散漫等消极状态转化为勤奋、平和、好学等积极状态的过程。

“正常化”是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的不良行为。


“正常化儿童”与“心理有偏差儿童”的特征


教育是一场生命的成全。作为孩子成长的协助者,蒙台梭利父母应该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气质:忙得有章法,闲得有情调,该自己做的绝不含糊,不该自己做的绝不插手。

于父母而言,教育首先要做的不是“教”,而是相信,相信生命有巨大的潜能,其次还不是教,而是激发,激发生命的潜能,最后仍不是教,而是让生命自主绽放。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具备旺盛的自发性活动力

喜爱反复操作

爱好秩序

爱好工作甚于游戏

喜欢安静

求知欲旺盛

依恋现实环境

爱好团体活动

先思考而后行动

性格纯朴,情操高尚

拥有自立和合作意识

自发性的自我训练

情绪安定、充满自信

克服丑恶、虚伪的诱惑

社会性发展


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中,培养的“正常化儿童”应有的特征。


简而言之,就是独立、热爱工作、专注、自律、善于社交有创造力、真诚爱探索 且是问题的解决者。


而心理出现偏差的孩子,基本有这八种心理表现:神游、抵触、依附、占有欲、支配欲、自卑感、恐惧、说谎。

“造成儿童心理畸变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成人的盲目,是成人无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对儿童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儿童的内在冲动被压制,进而引发儿童心理的畸变。一定程度上,成人是儿童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成人的许多精神病都可追溯到儿童时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事实上,

每个孩子的心理都会有偏差。

偏差往往发生在环境不能够支持孩子自我发展的时候。

可能会出现两种特征。

例如:

强壮性孩子:可以克服障碍的孩子(4岁以前可纠正)

精力旺盛

缺少专注力

缺少协调性

心理错乱

喜欢大喊大叫

好斗、有暴力倾向

不诚实且不友善

优越感与占有欲

柔弱性孩子:在不利条件面前屈服的孩子(这类孩子要特别注意)

消极、被动

粘人、哭、乞求

爱抱怨

无聊、烦躁

不诚实、撒谎

依赖他人

爱装病

自卑情结

对于这两种特征,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正常化。而孩子迈入正常化的阶段,父母应该知道:

孩子做某事是因为他们想做;

孩子做某事是因为他/她被合理要求;

孩子做某件事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是对的。


如何培养“正常化”儿童


和孩子相处是一门艺术,让孩子自然地迈入正常化,则是一门需要父母学习的课程。


1、自由与纪律

“我们经常会觉得孩子规则意识薄弱,在公共场合管不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担心孩子太过于活泼,疯玩起来容易伤害周围的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你常常有孩子越来越不听管教的错觉。”


我们把孩子的散漫、懒惰,易怒,打骂,无序等行为归纳为消极的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儿童的自我构建还未得到发展。

而自我构建的发展,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我们能做的是给孩子自由,允许他们去进行自我教育。

而蒙台梭利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如果我们认为自由就是让儿童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那么儿童的性格就会偏离正轨,他们的发展也会严重地偏离正常的轨道。

所以,为孩子提供有规则的自由的环境,允许孩子进行自我纠错,是促使儿童正常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儿童所有的缺陷之所以能得到纠正,都应该归功于儿童自己,而不是成人。

2、工作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培养孩子的“正常化”最重要的莫过于运用工作,让孩子通过“自主地集中工作”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通过工作,儿童由脱离常轨走向正常化。通常,蒙氏教育会通过环境预备常规培养来建立孩子工作的一日常规。

环境的预备为孩子准备完备的蒙氏环境,是促使孩子工作的基础。

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

有序,有逻辑的环境;

支持孩子独立的环境;

美观真实的环境;

有趣有吸引力有目的的环境;


当儿童被环境所吸引,具有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时,他们的性格会由此趋于稳定,偏离正轨的部分也会得到回归。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儿童还会自愿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常规的培养常规的培养并不是需要老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硬性规则,而是在日常生活区域,将培养融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一日常规来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3、专注

“孩子若要获得正常发展,他就必须要专注于工作”当孩子开始专注于某件事情之后,他们所有的缺陷都会随之消失。

很多时候对待孩子,成人的说教是没有用处的。“身教”往往大于“言传”!

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给他们需要的教具,以满足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唤起他们在工作上的专注力。


孩子的专注力是与生俱来的。“工作”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情,并在此重复的过程中,习得能力。

4、爱与服务

一个正常化的孩子是需要感受爱和服务的。在感受爱与服务的过程中,他们热爱秩序并有高度的专注力和自律性,他们享受安静并热爱分享。


父母与老师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就是服务者的角色。


“服务者”并不是要求我们要事事顺从孩子,而是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观察、自我准备、连接孩子和教具四个方面,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获得独立与自律。


同时,我们还要深谙“隐退”的艺术。知道什么时候是隐退的时机。在孩子专心致志于工作的时候,过多的打扰是没有必要的。


5. 混龄

蒙台梭利混龄班的设置在”正常化“过程里起到了支持性的作用,因为它提供了很多机会来让孩子发展专注力,领导力与自律性等。

蒙台梭利教育,直接目的是培养正常化的儿童,间接目的是培养新人类的种子,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实现真正的自由!

现在很多父母不总是把儿童的性格缺陷视为一种不良的表现,有些父母甚至对这些缺陷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是一种为人父母的“滤镜”,也是对自我的宽慰。我们不愿将孩子身上的行为放大,但也不能去刻意忽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喊口号,更要付诸在实际行动上。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更要重视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与真正的需求。

牵孩子走路的时候感觉时间好慢,放手的时候才发现时光匆匆。爱没有错,但很多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却错了。

“我是为你好”,可能错了,“不求回报的爱压力往往最重”。

“以为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能错了,“孩子也许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

“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对一些行为得过且过”,可能错了,“三岁是孩子人格建立的最佳时期”。


……

做孩子成长的灵魂者与协作者,支持孩子走向“正常化”。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