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典籍里的中国茶 ▏《茶经》中的唐代茶器

 

3月5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八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

茶史学家认为,唐代茶事最有影响的事件有三样:一是陆羽著《茶经》二是赵赞立《茶禁》,三就是卢仝写《茶歌》云: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陆羽一生嗜茶,并于公元758年写出《茶经》,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全面地论述种茶、制茶、饮茶、评茶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对中国以及世界茶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陆羽因此被尊为茶圣

陆羽(约733—约804),唐代茶学家,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羽是一位茶科学家,所经之地,他考鉴茶品、品评水质,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起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也成就了他千古茶事第一人的业绩。陆羽描述自己的茶人生活:“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说自己一生最爱做的,就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发现珍贵的井泉,携着竹笼行走在千山万壑中,寻觅采摘茶叶。

赵原《陆羽烹茶图》

陆羽走遍了大江南北三十二州,为茶文化付出的心血无人能比。他在湖州居住的时间是一生成就最突出的阶段,完成了《茶经》三卷的写作。

《茶经》著成 | 茶的千古知音,尊为茶神

《茶经》初稿完成时他年仅二十九岁,此后二十年他一直在修订增补。他还将水的评鉴与茶的烹制关系写成《煮茶记》,别立于《茶经》之外。遗憾的是,这部《煮茶记》没能流传下来。

陆羽一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茶文化,把饮茶推到了非常考究、雅致、专业化的程度,但他并没有把茶事局限于小众享受的圈子,而是在广大民众中间得到认同。他去世后,被民间尊为茶神。

《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唐 白釉煮茶器

《茶经》中的唐代茶器

唐代盛行饮茶,文人士大夫以饮茶为韵事,在研究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的同时,对茶具也非常重视。 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科学技术专著,《茶经》中也有关于茶器的记载,尽管不很详尽,但也是研究我国瓷器发展的珍贵史料。

陆羽在《茶经》中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的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

他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唐 越窑青釉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羽这段关于瓷器的论述,仅150余字,就把唐代瓷器的发展情况概情地反映出来了。唐代著名的青瓷窑,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窖,在这六大瓷窑中,陆羽把越州窑放在首位,以越州窑烧制的茶碗为最好。

唐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瓷窑均以州命名,六大青瓷窑现除鼎州窑还未发现外,其余浙江两个、湖南一个、安徽一个、江西一个均已发现。当时北方的邢窑白瓷也已发展起来,陆羽从饮茶的角度出发,批判了当时一些人认为邢瓷好于越瓷的说法,并列举了三条“邢不如越”的道理,从而把邢、越二窑瓷器的基本特征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来。

唐 邢窑白釉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邢窑遗址在唐时的邢州,在今河北内丘县及与内丘交界的临城县内发现。此外,《茶经》对岳州瓷青、寿州瓷黄、洪州瓷褐等也都作了具体的描述。上述越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五大青瓷窑均分布在南方,以越州窑为代表,形成了南方青瓷发展体系;北方邢窑白瓷发展起来以后,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

唐 邢窑白釉小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代以前,青瓷生产处于主导地位。《茶经》中记载的唐代青瓷窑就是在隋代青瓷生产的基础上延续与发展起来的。唐代越窑是指隶属越州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瓷窑。其中以余姚上林湖一带瓷窑为代表,烧制的器物在唐代前期仍保持南朝和隋代青瓷的风格。

唐《宫乐图》中侍女们所持茶碗为越窑青瓷系茶碗

中晚唐以后,越窑瓷器既有继承前代的形式,也有按照社会生活需要而创新的器皿。碗和盘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餐具。当时已经通行撇口碗,碗壁外斜,玉壁形底,制作工整。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荷味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

唐 越窑茶盏茶托

苏州博物馆藏

陆羽在《茶经》中所提到的茶碗,碗口不外卷,底卷而浅,就是为适应饮茶需要而出现的新品种。鼎州窑至今未能发现,对其窑址说法不一,一说在陕西省富平县,一说在泾阳县,最近有人主张在陕西省铜川的黄堡镇,理由是陕西境内发现的唐代青瓷窑址只有铜川窑青瓷,而铜川隶属鼎州。《茶经》中虽然把鼎州窑排列在第二位,但没有进一步论述它的特征,其窑址问题还有待了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唐 婺州窑青釉双系瓜棱宝珠盖执壶

浙江金华武义婺州窑青瓷研究所藏

陆羽把婺州窑列于第三位,同鼎州窑一样也未提及它的特征,不过考古工作者在唐时隶属婺州的金华地区,发现瓷窑多处,从东晋至宋代的窑址皆有,其中唐代青瓷窑应当是陆羽《茶经》中的婺州窑。

唐 岳州窑青釉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南境窑头山一带,是隋代湘阴窑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岳州窑从东晋、南朝直到隋、唐都烧造青瓷。唐代岳州窑所产器物一般胎壁较薄,釉色明亮,多采用支钉烧法,底足有釉,器物制作精细。《茶经》将其排列在第四位,并提出“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唐 寿州窑黄釉执壶

安徽省博物馆藏

寿州窑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是隋代准南窑的所在地,唐代隶属寿州。寿州窑在隋代开始生产青瓷,釉色青,器身常有印花装饰。唐代寿州窑器物釉色青黄,胎质粗,因而陆羽把它列于第五位,并指出“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窑位于丰城县曲江公社的罗湖大队,东晋、南朝时期就开始烧造青瓷,器口沿上的褐色斑点以及花瓣纹饰,为其早期特征。唐代器物一般较为粗糙,釉色以黄褐者居多。丰城在唐代属洪州,丰城窑的唐代遗物又与《茶经》中记载的“洪州瓷褐,茶色黑”相符。

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南北各地瓷窑既具地方特色,又有共同的时代风格。每一瓷窑都经历了产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唐代瓷窑在隋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有些瓷窑延续烧造青瓷,如上述《茶经》中提到的六个青瓷窑;有些瓷窑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明创造,如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窑、河南地区兴起的“花瓷”窑以及湖南烧制釉下彩瓷器的长沙窑等。

唐 鲁山窑花瓷腰鼓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瓷窑中以越州窑的历史最为悠久。唐代的越窑讲究釉色美,晚唐出现了简练的花纹装饰。由于当时人们习惯于使用青瓷,加以外销的需要,越瓷的造型更加丰富,制作更为精细,窑业兴旺发达,越窑遂成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婺州窑受越窑的影响的影响而生产青瓷,属于浙江越窑青瓷系统,故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湖南的岳州窑在唐代后期就逐渐衰落,而由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器所代替。

唐 婺州窑青黄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盏

东阳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的前身为淮南窑,在隋代是比较发达的青瓷窑之一,到了唐代,瓷器的胎质粗糙,尽管在胎上常用化妆土,但釉色泛黄,不为当时人们所喜爱。洪州窑在隋代已很发达,烧制的青瓷多具花纹装饰。同寿州窑一样,它在唐代已经逐渐衰落,趋于下坡,其产品粗糙,釉色以黄褐者居多,所以陆羽把它列于第六位。

唐 寿州窑青釉杯

安徽省博物馆藏

唐代青瓷窑,除了处于沿海地区的浙江越州窑、婺州窑有较大发展外,湖南的岳州窑、安徽的寿州窑以及江西的洪州窑,均面临衰败境地。唐代后期,烧制轴下彩瓷器的湖南长沙窑、河南地区“花瓷”窑的兴起,尤其是河北邢窑白瓷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南方青瓷的生产。

唐代茶画中的茶器

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现存最早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据说唐太宗非常钟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却一直没能得到《兰亭序》。于是御史萧翼便奉唐太宗之命,巧取辩才和尚手中的《兰亭序》真迹。

图中三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为佛门中人,一似为客人,好像刚刚坐定,寒暄既毕,正待茶饮。

烹茶之人物小于其他三人,但神态极妙。老者手持火箸,边欲挑火,边仰面注视宾主;少者俯身执茶碗,正欲上炉,炉火正红,茶香正浓。人物表情生动,造形写实,画家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当日的紧张情势,描写得丝丝入扣。在该画的左下角,绘有一幅很小的煮茶场景,正是这一场景真实再现了唐代人喝茶的样子。

这《萧翼赚兰亭图》中至少提供了两个关于唐代茶具及饮茶方式的历史信息:

唐代饮茶多为“煮茶法”,图中用“茶铫”煮茶,持竹夹击拂茶汤再分盛在茶碗里。另外,炉边竹几上置有碾轮,也证明了在煮茶之前的“碾茶”。

在《萧翼赚兰亭图》中出现的茶具有:风炉、茶铫、竹夹、带托盏、碾、罐。上述茶具均在《茶经》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唐代民间斗茶情景——《斗茶图》

▲阎立本:斗茶图(唐)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

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唐代贵族听琴品茗——《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周昉擅长仕女肖像,有“兼得神情”之誉,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和《调琴啜茗图》等。该画目前在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这幅画采用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贵妇品茶听琴的悠闲生活。

三位坐于庭院内的贵妇,在两女仆的伺候下试琴、品茶、听乐。抚琴的贵族仕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红衣贵妇坐在圆凳上,注视着抚琴者,执茶碗作欲饮之态。

另一白衣贵妇坐在椅子上,袖手侧身听琴。左侧侍女,手托茶盘;右侧侍女,捧茶碗欲奉茶。画中曲眉丰颊、雍容华贵、浓丽多态。图中无论是啜茶还是调琴,都是自然而惬意。画名中的“啜”,更是表达出对茶细细咂摸、品味的喜爱。

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会茗图》

▲宫乐图(会茗图)(唐)绢本设色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饮茶图》

《饮茶图》 [唐] 周文矩 团扇绢本设色

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

1981年8月24日中午10时24分,连绵的阴雨让历经了400多年风雨的法门寺明代砖塔轰然坍塌半壁。

而剩下的西南一边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1986年春天,政府决定拆除残塔。同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真身宝塔。

由于原来的塔基被地震、地下水破坏,建造新塔之前必须重打地基。省文物局组成考古队负责重建前的地基清理工作。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一个埋藏了千年的大唐秘宝震惊世界!

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重见天日。

这套茶具制成于唐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的非常完整。也让我们有幸看到了连“茶圣”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唐代宫廷茶具。因为陆羽逝世于公元804年,而这套茶具据《资治通鉴》记载是公元873年末被封藏的,即陆羽离世之后69年。

这批茶器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同时,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刻有“五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从实物中来看,《物账碑》中的“七事”应为:茶碾子,茶碢轴、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器中标出的茶器。另外,还有玻璃器皿的茶碗、茶盏子两枚,《物账碑》载明为茶器。

从这组奢华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极为重视饮茶,环节工序也是极为繁琐的——

第一个步骤:准备工作——烘干茶饼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已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

唐金银丝结条笼子

以笼装茶,用温火慢烤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据估计这样大小的笼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

第二个步骤:烧水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民间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但作为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显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

唐壶门高圈足银风炉

唐系链银火筋

筋,又称箸、筷子。古人对茶具的认识,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道著作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民间用的火筋,常用铁或熟铜制成;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

第三个步骤:碾茶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地宫所出的茶槽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

唐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用来保持槽内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

唐鎏金团花银碢轴

皇室饮茶作为一种高雅文化活动,用茶量小,轻推慢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因而碢轴显得小巧别致。后来的宋徽宗认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轮俗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叶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槽不戛。”他没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认为最理想的碾茶器。

第四个步骤:筛茶

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过罗筛选,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唐代的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以茶瓶煮汤,再注汤入碗中,经过拌搅,碗中之茶便能产生粘懈适度的胶体状态,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细不匀,拌搅时就得不到较佳效果。因此,茶罗子成为点茶的关键茶具。

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壸(kǔn)门座茶罗子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茶罗子,是我们能见到的古代第一件茶罗实物,十分难得。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的罗框上尚残存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网眼极细密,下层罗屉,接住筛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筛好的茶末,为保持茶叶的香味要用盒密存。

唐鎏金银龟盒

此龟腹部用于供贮放碾碎的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第五个步骤:调茶

唐鎏金飞鸿纹银则

为烹茶时投放茶末之量具。《茶经》云:“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唐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调达子就是供调茶、饮茶时使用的。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盐、姜、葱等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

唐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

唐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第六个步骤:点茶

点茶的高招在于茶末调膏均匀后,向盏内注汤开水的同时,用茶笼或匙子在盏中环回击拂的动作要掌握得好。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长柄银匙为烹茶时拍击汤面之工具。不过唐代的茶盏一般为瓷质,色以白釉和青釉为主。

唐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关注泽青茶道的微信公众号:泽青茶道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