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骑马与砍杀:中国环首刀的兴衰

 

本文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绘编著《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第三章:短兵

到了汉代,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战刀——汉环首刀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种简洁形状的直刀,有别于之前我们看到过的所有刀类武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种类的刀。

环首刀的起源

根据现有文物显示,汉环首刀的形制与草原民族短刀型匕首或削刀很相似。这种匕首或削刀经由贸易交流及秦末大规模战乱流入内地,在秦代末期发展为能够取代剑的新式武器,并最终在汉代发扬光大。

战国铜短刀:此刀整体呈S 形,凹背曲刃,刀尖上翘,柄端有一圆环可系带。环首刀因刀柄最顶端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环而得名,其存在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华冷兵器的历史。

不过,汉环首刀虽然与北方草原民族削刀在外形上十分相像,但是要说汉环首刀完全起源于草原民族,并不是很严谨。在秦对匈奴的作战中,依赖战马的高机动性草原民族,完全不同于秦军以往面对的中原军队。秦军逐渐注意到,过往用于针对大规模步兵集团作战的多兵器混合型战阵,并不适合用来与机动灵活的草原骑兵交战。也许秦人在那个时候便已经开始考虑研发一种通用性新兵器,以减少军队后勤负担,便于长途进攻和奔袭。

​战国铜刀:这把青铜环首刀,刀茎扁平窄细,刀身呈弧形,两面嵌铸有不规则黑色纹饰,刀尖斜锐。

​西汉环手铜刀:此刀通长88 厘米。可以看到,这柄环首刀的刀身如剑一般是六面形,茎部与刀身之间有格,但它刀尖斜直,背部不开刃。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秦安上袁家秦代墓发现一把铁刀。该刀单刃直背,刀尖呈弧形,出土时已严重锈蚀,通长67 厘米,身长59厘米 ,背厚1.5 厘米。除了缺少环首外,这把刀和汉代环首刀形制基本接近,长度适合单手握持劈砍。经过秦末的群雄逐鹿,汉朝最终继承了秦朝的遗产。随着钢铁冶炼和锻造技术的逐渐成熟,制式环首刀终于出现,并在军队中得到推广。

环首刀的特点

军用环首刀有别于它之前的刀类武器,它的形制更类似于剑。继承自秦剑的汉代长剑,剑身较窄,厚度较大,截面呈八面型,是一种相当厚实的武器。而看起来颇为纤细的剑身,挥砍能力却十分惊人。如果做个简单的比喻,那么将这种汉代长剑从剑脊处一剖两半,就是两把汉代环首刀。更准确地讲,环首刀的形制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环首刀刀身在早期,是带有青铜剑痕迹的半八面型结构,在后期才逐渐产生半六面或者半四面形结构。

​第二,环首刀刀身厚度一般都比较大。

例如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把东汉环首钢刀(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通长111.5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背厚1厘米,环首呈椭圆形,环内径2 ~ 3.5厘米,刀身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祥)宜子孙”字样的铭文。经鉴定,刀身含碳量在0.6% ~ 0.7%,为炒钢锻制(百炼钢)。总体上,环首刀的厚度常在8 ~ 10毫米之间,刀身前部最细处也不低于5毫米,有极个别为3毫米。

这个厚度在战国青铜剑中是比较常见的。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列举了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19种中国古铜刀剑,几乎所有的长剑和长刀其厚度都超过了5毫米。

东汉永初六年环首钢刀:此刀全长111.5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背厚1厘米。刀为直形,刀刃以极小的角度斜收,背厚刃薄,横截面呈楔形。刀身饰错金火焰纹,上有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表明,此刀反复折叠锻打了30次。

第三,环首刀刀尖斜直。

杨泓在《中国古兵器》一书中对环首刀的形容为:“形制简约,直身,一侧开锋利刃口,另一侧为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与刀柄无明显界限,柄端连铸一铁环,固有环首刀之称。”

此书中还插有《东汉持环首刀武士画像石》图,图中可清晰看到环首刀刀尖为大角度斜直状态。

《汉代环首刀的国内首次研磨研究报告》一文曾提及一把东汉环首刀:“在去锈整形过程中我们依照环首刀的原始状态,确定刀体的切刃面宽度为7毫米,切刃角度为23度……在刀身粗磨后我们发现,刃的切刃面与刀尖的切刃面交会处有一条凸起的筋线,且与两条切刃筋线形成的夹角汇聚在一点上,切刃筋线形成的夹角也为135度。”

因宽度较小、厚度较大而形成的大锐角切刃,也是青铜剑的一个特征。而环首刀刀尖处两处切面的横筋亦与青铜剑相类似。

另外,汉环首刀拥有继承自秦汉长剑的铬化处理防腐防锈技术。

《汉代环首刀的国内首次研磨研究报告》一文针对这柄全长121厘米、刃长101厘米、茎长20厘米、上部厚6毫米、下部厚9毫米、上部宽20.2毫米、下部宽28毫米、内弧弯度4毫米、重1千克的广西出土的东汉中期环首长刀,称“平时在研磨过程中,刀剑要与水接触自然会产生一些铁器锈渍。为了防止产生锈渍,在研磨刀剑使用的水中都会加入适量的防锈剂。而我们在研磨这把环首刀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研磨用水未加任何防锈剂的情况下,整个研磨过程中未产生任何肉眼可见的氧化现象,钢铁青黑,没有锈渍,遇到这种现象还实属首例”。

在单面修复这环首刀后所做的科学检测分析中发现:“刀体材质比较纯净,未发现有盐类与硫化物的存在,XRD 设备自动检测该器物材质为‘不锈钢’。器物含有:Fe(铁)、Cr(铬)、V(钒)、Ru(钌)、Pt(铂)、Pd(钯)、Ti(钛),以上元素均以合金形式存在,其中Cr(铬)的含有量较大。

器物中不含有Al(铝)、Au(金)、Co(钴)、Ge(锗)、Ni(镍)的成分。此次检测也让我们解开了上面所说‘在研磨过程中不产生氧化’现象的原因,Cr(铬)的大量加入使钢铁产生了抗氧化能力。”可见直到东汉,环首刀的制造中依然有秦代防腐防锈技术的存在。

综上所述,汉环首刀在形制和制造工艺上,与秦汉长剑拥有继承关系。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佩刀(复原):中山靖王刘胜墓开启时,墓主刘胜身着金缕玉衣,左侧腰部放置着这把环首铁刀。发现时,该刀刀尖残断,刀茎被两片木条夹住,木片外缠有麻绳,麻绳外髹褐漆,漆层外缠丝绳。环首上包缠有长条形金片,刀刃外部套有残尾的刀鞘。刀鞘为两片木条挖槽合拢而成,鞘外缠麻,麻外缠丝绸,丝绸外髹朱漆。距鞘口11.5厘米的位置有凸起的底座,底座上有金质带扣,用于佩带。

环首刀的使用方式

总体上,在战阵中刀的动作基本只有两个:

第一,劈斩。这是在进攻中突入敌阵时,破坏敌人长柄兵器阵形的有效攻击手段。

第二,刺击。这是在持盾防守时,为了照顾队列的紧密性,同时有效攻击对手、不破坏队形的手段。

其余种种刀法,都不过是这两个动作的变化而已。由此衍生出来的,有通过劈斩动作演变出来的防御性动作“磕”、进攻性动作“撩”,以及通过刺击动作演变而来的“绞”等。在战阵中,刀技的具体使用,则需要看时机。破阵、登城时,大开大合的横扫撩拨最为有效,目的在于利用刀身的重量荡开对手的兵器,为后方的同伴开辟道路。而在列阵缓步前行或者防御时,上下劈斩和小动作戳刺则是主要手段,目的是维护阵列整齐,通过多把武器的合击,达到有效杀敌的目的。

在步兵近身的散兵战格斗中,环首刀既可以双手使用,也可以单手配合盾牌或者钩镶来使用。环首刀在格斗中相对于戈与剑优势明显,它兼具了剑刺击动作小、突然性强和戈挥击力量大、杀伤性强的优点,同时又没有剑长度较短、成本高,戈易于损坏、不便维护的缺点。而且在“百炼钢”技术出现后,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另外,汉环首刀其实是一种步骑两用刀,厚实的环首刀因为重心靠前,骑手只需要一次有效挥击便可以将对手斩落马下。如果对手身穿甲胄,就算没有砍透其盔甲,沉重的钝击也足以使其受到严重的内伤。在马上的追逐战中,120厘米以上的骑兵环首刀还可以用有效的刺击将对手捅个对穿。

记录了汉代作战场景的东汉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可以看到,汉代持盾武士手上拿的不再是戈,而是环首刀,但是能刺、能啄、能钩的长戟在汉代依然还在使用。

嘉峪关魏晋时期画像砖《出行图》。古人常在砖面上涂白垩,再于其上绘画。画面中,中间一人手捧环首刀。

环首刀形制发生变化

随着放弃或者弱化刺击功能、追求挥砍能力的中亚及西亚刀类武器大量传入,环首刀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当时出现了将刃尖上刃取消,而延长下刃长度,形成一种刀头上扬的去首型刀锋。与此同时,新型环首刀增加了刀身的宽度,使其切刃角度形成小锐角,进而更利于劈砍。江苏镇江桃花坞1号东晋晚期墓中出土了三把铁刀,其中两把有长条形茎,插在木柄中使用;另外一把有云型刀格,微束腰,端为圆銎,可套入木柄使用。

东晋铁刀(复原):刀身单面开刃,横截面为楔形,中后部平直,前部曲弧上翘。将长条形茎嵌入木柄牢牢固定后,便可手持使用。此种造型,对后世手刀影响很大,《武经总要》中收录的手刀便与之相似。

这把有圆銎的异形东晋铁刀,长度仅46.5厘米,是后来体系繁杂的长柄刀的前身。其刀尖形制可以说与汉代环首刀相当迥异。

由于新兴的灌钢技术被应用于刀剑的打造中,刀刃的坚固程度得到大幅提升,小锐角切刃刀型开始逐渐得到普及。此后,这种刀型不但成了隋唐时代横刀刀型之外的另一重要刀型,还成了厚刃大刀和长柄大刀的源头。

北周环首银装铁刀:此刀是李贤生前佩刀,也是目前所发掘的北朝墓中出土的唯一完整的铁刀。刀把包银,单面刃,刀鞘木质,外表涂漆,下部包银,有银质双附耳, 刀朽于鞘内而无法拔出。与中国传统的璏式佩带法不同,此刀采用的是从萨珊传入的双耳悬挂法。

龙雀刀

《晋书·赫连勃勃传》载,龙升元年(413 年),赫连勃勃以残暴无比的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负责监造统万城。叱干阿利在检验城墙是否坚固时,命士兵以锥子刺墙面,刺入则杀工匠,不能刺入则杀士兵。叱干阿利的残酷在兵器制造上表现得如出一辙,“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即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南朝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补充了一些关于龙雀刀件数、形制、规格、流传等方面的内容:“夏州赫连勃勃以龙升二年(414 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龙雀环,兼金镂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约94厘米)……宋王刘裕破长安得此刀,后入于梁。”此后在北宋仁宗年间,宋将种世衡筑青涧城时,有人掘地得古铁刀献给官府,此刀“制作极巧,下为大环,以缠龙为之,其首鸟形(即环首做成缠龙形状,而龙首像鸟类头部)”。时任永兴军的刘敞鉴定曰:“此赫连勃勃所铸龙雀刀,所谓大夏龙雀者也,鸟首盖雀云。”而青涧城正好位于当年大夏国的疆域内,但可惜此刀只有文字记载,并无图形及实物流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