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紫砂壶造型结构详细图解(建议收藏)

 

紫砂壶以完善的功能美,主体造型的视觉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其关键在附件与主体的配置,壶口、壶盖的配置,壶嘴(流)的形制式样、底足结构的处理,壶钮(的子)的大小比例,壶把端握舒适程度等。因此,合理的结构,完美无缺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紫砂茗壶的特殊造型语言,使其百看不厌;这些部分是在紫砂壶的整体设计构思中和谐地表现出来的,显示出紫砂壶的整体美学思想。其首要之点是适用、其次是比例恰当,并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下面就紫砂壶的主体分别加以说明。

紫砂壶造型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基本构成都是差不多的——紫砂壶一般都是以壶身为造型主体,壶嘴、壶把则以壶身为轴线左右对称展开,壶底作为整把壶的基座,壶盖、壶钮则是整把壶的亮点所在。

一、壶身

“壶身”又称“身筒”,是一把壶的主体部分。作为泡茶的实用器具来说,壶身是最重要的“容器”部分。根据造型一般可分为光壶、花壶、筋囊壶三种。

【光壶】

光壶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中要有变化,壶体及其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体要端正挺括。圆器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态。典型的有“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石瓢壶”等等。

大亨掇球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严格的几何形态器形,对制作者要求非常高。

此壶的要点是“圆”,一个圆接一个圆,圆套圆,圆交圆,要做到壶通体线条流畅无死点,而且有张力显出气质。大亨掇球难做在于让整把壶的各个部件都融合成一个整圆的定义,又要让各个部件都独立具有圆的概念。

子冶石瓢器型为例:身筒三角、壶把三角、壶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也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光器中的方器,是用长短不同的直线和平面组成,讲究方中寓圆,方非一式,也并不是一味地方。要求线面挺括匀正,轮廓线条分明。

四方抽角竹鼎壶的方圆结合,曲直并蓄,整体造型十分统一协调。

【花壶】

凡以雕塑技法仿自然界物类形态的紫砂壶都可归为“花器”类。因带有浮雕、半圆雕或圆雕装饰,别称“塑器”。花器有吉、祥、福、瑞四类。

设计“花货”,要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部分,并要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原则。其要求是“源出自然,而高于自然,将自然物体予以变化和进行发展,把夸张寓于象真之中”。典型的有“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荷花壶”、“藕形壶”等等。

“鱼化龙”、“龙头八卦”等壶,仿动物之形为体、为流、为把者,称“吉兽器”。

像“梅段”、“松段”、“竹段”、“树瘿”、“束柴三友”等壶,仿植物枝干、叶片、藤蔓等为形者,称“祥枝器”。

像鼎、尊、爵、笠、斗、筐等壶型,称“福物器”。

像“南瓜”、“佛手”、“荷花”、“藕”等壶型,仿植物花、果实等为形者,称“瑞果器”。

吉、祥、福、瑞四类,常见交叉搭配、融合贯通,或作树木形,或作花果形,或作动物形。花器,无论是将物象设计成壶的整体,或是在光器的流、把、盖、钮、足等局部运用雕、镂、堆、捏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构成,都要求宁简勿繁、主次分明、视觉和谐、夸张适度、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并尽量妙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

用荷叶做壶身,莲蓬做盖,碧绿的莲蓬里镶嵌着米黄色的老莲子,那莲子一粒粒在莲蓬里可以活动,莲蓬上歇着一只青蛙,青蛙的眼睛会转动,壶嘴是卷成的荷叶、红菱、白藕、荸荠做壶脚,整个壶做工精细,造型生动野趣。

蒋蓉大师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用两种色泥,以莲藕、荷叶作为壶型的基本结构,段泥的藕作壶身,绿泥的叶和叶梗分别作壶嘴和壶把,形象高挑挺拔,整个造型十分典雅。最是那壶盖,用一长一短两个藕芽,造型逼真,更充满情趣。

【筋囊壶】

筋囊壶是通过线与线的交织与结合,给人予美感。基本要求是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线条纹理清晰。在壶体上作若干等份的线条,构成如瓜果、花瓣(如瓜棱、竹条、菊花、玉兰、水仙等等)的筋囊或纹理样,然后统一成完整的壶体,所以也叫【筋纹器】,其特点是齐整、秀美、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

一件成功的“筋囊货”,其筋纹随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纹理清晰,制作精工,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很滑爽吻合

上下印衬,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色合理。

其“口、盖、嘴、的、把”大多须制成筋纹形,与壶体的纹理相配。每一等分部分都要计算精确,这对工艺手法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典型的有“合菊壶”、“合菱壶”、“乐盘壶”等等。

二、壶钮:亦称(的子),为揭取壶盖而设置。钮虽小,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变化丰富,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常见有球形钮、珠钮、桥梁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动物肖形钮 。

(1) 球形钮:圆壶中最常用的钮,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转、压挤而成,简洁快捷。

(2)桥形钮:形似拱桥,有圆柱状、方条状、筋文如意状等。作环形设单环、双环,亦称“串盖”。平缓的盖面,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3)瓜柄形钮:花塑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芦旁附枝叶、造形生泼。

(4)动物肖形钮:源于印钮。有狮、虎、龙、鱼等,有写实、抽象变形、仿古手法并举,与主体统一协调即可。

(5)树桩形狃:取植物或瓜果的形态捏制而成,如梅桩、竹根、葡萄等。

(6)花式钮及其他:随着新的陶艺形式发展,打破传统程式,以壶边大于口取代壶钮,有盖与钮融为一体的。

二、壶嘴:紫砂茗壶的嘴,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如汉扁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1)壶嘴:也称之为“流”,为注茗而设置。出手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这与壶嘴壁薄、光滑、壶体孔眼、壶嘴眼、壶盖孔眼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传统模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

一弯嘴:形似鸟啄,俗称“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

二弯嘴:嘴根部较大,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嘴:形制简洁,出水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流形的鸭嘴: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的造型上。

嘴式是紫砂壶器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而无声响。故紫砂壶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需光滑畅通,出水流畅,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水。

(2)壶体孔眼: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出水孔的造型、数目的多少回影响出水的速度和流畅程度,这是选购紫砂壶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

三、壶把(柄):为便于握持而设置。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1)端把

端把是茶壶之常见把式:有两支点,也有多支点。两支点多见于光器,轮廓像人耳朵,俗称“耳把”,也叫“圈把”,亦称“环把”,也有称“圜把”。端把与壶流对称、均势,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

通常端把是“正耳”模样,也有反弹琵琶者——“倒耳”,此种叫“倒把”。有款深受壶友喜欢的光器壶——倒把西施壶,便以此命名。

正耳式端把(图例:仿古壶)

为与壶流在视觉上达成有机平衡,把上或会有飞扣,把下端或延伸出“耳垂”。

飞把(图例:笑樱壶)

(2)横把:横把壶之把,也叫“柄”、“执”。为与壶流成90度角的壶体上安装的柄。壶流在一侧向外伸张,人端壶而立,壶柄直指人心处,确有“执意”之意,此种壶把叫“执”确实更为准确。此形制壶把,多为较粗的管状手柄,与鸭嘴样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较多见。横把紫砂壶有一经典款做得相当飘逸,名曰唐羽壶。

提梁把,为紫砂壶艺术形态在空间上取势的显著形制。此种也叫“提”,这是就受力关节处而言。一般放置在壶肩上或者护壁侧与水平面相垂直,在壶流纵切面上。从位置上分为提梁和提壁。形态上有绞提、单提、双提和叉提之分。

提梁,指的是从壶身筒肩部起提,连接位置在壶的肩膀上;

提壁,说的是从身筒的侧壁起提。

单提为干净利落一根提梁;

双提梁:双提为并列分置的两根提梁;

绞提为数根细提绞合而成;

叉提为单提在后,双提在前的提梁。

四、壶盖:紫砂壶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以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仿尘、保温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1)压盖:亦称“完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街,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有截盖、克截盖、嵌截盖之分。

紫砂壶烧成后,口和盖的配合应达到“直,紧,通,转”四项要求。“直”,是指盖的子口,要做的很直,举壶斟茶时,壶盖也不会脱出。“紧”,是指盖与口之间要做到“缝无纸发之隙”,严丝合缝,盖启自如。“通”,是指圆形的口和盖,必须圆的极其规整,盖合时要旋转爽利。“转”,是指方形(包括六方,八 方)和筋纹的口盖,盖合时可随意盖合,即可扣合严密,纹形丝毫无差。

五、壶底:壶底足也是构成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壶底大致可分为一捺底、加底(足圈)、钉足三种。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1)一捺底:紫砂茗壶烧成因无釉,故无烧成粘钵之虑,制作省工省时,用一捺底处理圆器造型赶紧利索,简练灵巧。一捺底十分贴切,显示出干净、利落、洗练、灵巧的紫砂壶底部形态。在冬日里,端着这样的壶,倒出鲜活的茶汤后,一手握把,一手抚摸壶底,圆润的自然过渡,微微的烫手感,温暖、喜悦下,有种摸着婴儿小屁股的圆满。

(2)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脚圈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用复子和勒子工具加工处理,亦有借鉴花盆底足处理手法,在方壶上采用挖出“犴门”有扁梯形托榫足等。

(3)钉足: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方器则为四支钉足,从实践使用而言,钉足不宜太高。

不论哪一类,设计和制作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依旧是其平稳性。一把壶,尤其是一把已经加注满滚烫的开水的紫砂茶壶是绝对不可以放不平稳的,所以,一把好壶还需有一个平稳扎实的底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