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夫妇开餐馆只收1元连亏19年,拒绝八千月薪,理由让人心酸
2019年7月的一天,江西南昌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里,在昏暗灯光照射下,一个穿着草绿色外套的老汉佝偻着腰,往炉子里添煤球。
听到旁边传来一阵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声,他转头看向声音的来源,妻子穿着一双雨鞋抱着刚刚洗好的碗在案台前来回奔波,鞋子码子太大不合脚,她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声响。
“改天给你买双小一点的雨鞋。”老汉已经添完煤球,走过来准备把桌椅板凳摆放整齐,妻子一听笑着摇摇头:“算了,穿习惯了,有买鞋的钱不如多买几个煤球。”
两人正说着闲话,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老汉抬头一看,原来是隔壁街的餐馆老板。
“老万,我馆子里的厨师下个月要走了,我想着要不你们去我那里干吧,只管做早餐。”
老汉摇摇头拒绝了:“那不成,我们走了这家店怎么办?”老板看了眼四周破破烂烂的环境,接着说道:“你们这馆子亏本那么多年,干脆关了算了,我给你们一个月八千的薪水,怎么样?”
老万妻子听后,笑了笑:“我们开这馆子也不是为了挣钱,谢谢你的好意啊。”
餐馆老板叹了口气,失落地走了。
几天后,刚搬过来的邻居得知了这个消息,忍不住为老万夫妇惋惜,听闻两口子这家小餐馆只收费一元钱,为了维持下去,每天他们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只有二三十块,倘若关了店去打工,就凭他们的手艺,怎么也能比现在过得好。
邻居很想知道,为什么放着一个月八千的薪水不要,偏偏要坚守这家一直在亏本的小破店呢?
偶遇年轻夫妇
老万名叫万佐成,是南昌市石泉村的村民。早些年和妻子熊庚香成家后,两人便商量着去城里做点小本买卖。刚开始,两口子开了一家很小的早点摊,卖炸油条豆浆,日子过得也算勉勉强强。
2003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天气格外好,五点多就起来忙碌的老万夫妇站在阳光下,全神贯注地盯着油锅里不断膨胀的油条。
“现在十点多钟了,人也少了。咱们差不多该吃早饭了。”老万将油条捞出,把热乎乎的豆浆倒在杯子里。转身之际,他的余光瞟到不远处,一对中年夫妇推着自行车一直在早点摊前走来走去。
“要吃炸油条吗?刚出锅的。”老万见他们盯着油锅,却半天不过来,于是热情招呼道。
等中年夫妇靠近后,老万才发现自行车上还坐着一个小男孩,车头两边把手挂满了红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不少菜。
“师傅,能不能借个火?”说话的女人看上去四十出头,一张圆脸白得吓人,她小心翼翼地盯着老万,指着炉子里还没熄灭的火问道。
老万有些愣住了,女人生怕他不同意,赶紧从兜里掏出一把毛票说:“我不会白用,这些钱给你。”接着,她转头看了眼坐在自行车上的男孩,叹了口气:“师傅,我家娃娃生病了,不想吃医院的饭菜,这几天一直吵着要吃我做的……”话还没说完,她就低头抽泣起来。
旁边的男人赶忙补充道:“我们不是本地人,住的小旅馆也没办法开火。”说话间,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绝望:“走了好几家餐馆,结果人家都不愿意。”
正在里面忙碌的熊庚香听到动静,走出来站在丈夫旁边,他们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小男孩,才发现他其中一条腿的裤管竟然是空的。
见到老王夫妇都看着自己,小男孩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些羞涩地和他们打着招呼:“爷爷奶奶,你们好啊。”
熊庚香鼻子一酸,连忙把丈夫拉回来,对着年轻夫妇热情说道:“我们刚好炸完油条,你们来用吧,餐具我都洗干净了,你们随便用。”
“谢谢,谢谢你们!”中年夫妇激动万分,连忙把自行车上的菜拿下来,小男孩妈妈手脚很麻利,不多一会儿,三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出锅了。
妈妈做的菜,小男孩吃得很香。见孩子大口大口扒着饭,熊庚香心疼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老万两口子从夫妇那里得知,这家人是宜春人,儿子刚满十一岁的时候确诊了骨癌,前不久刚在肿瘤医院做了手术。
“孩子一直吵着要吃我做的菜,吃不到就要回家。”考虑到儿子正在治疗中,此刻回家无疑是半途而废,于是夫妇俩就去菜市场买了菜,想找家餐馆借个火。“师傅,谢谢你们,这个钱你一定要收着!”女人说完,将一堆毛票硬塞到老万手里。
老万赶忙把钱放在桌子上,摆摆手:“要什么钱,以后孩子想吃饭,你们尽管买菜过来做。”
后来,夫妇俩时不时会带着儿子过来做饭。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早点摊借炉子生火做饭。
令人心酸的是,这些人都来自隔壁的肿瘤医院,他们的亲人都在饱受绝症的折磨。
老万夫妇没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妻子熊庚香连字都识不全,可他们心里清楚,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有人来早点摊做饭,他们很乐意提供帮助。然而,过了几个月,老万却发现来的人越来越少了。
奇怪的现象
老万夫妇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先用提前劈好的木柴给炉子生火,再往里面添煤球,生怕炉子不够用,他们一口气又买了不少炉灶。等炉子里的火旺了,来做饭的病人家属也提着菜陆续赶来。
为了方便大家做饭,老万将早点的生意停了。两口子多年来攒了些积蓄,省着点用也还能将就。闲暇时,老万专门做了几个木架子,上面摆满了装有各种调料的瓶瓶罐罐,在病人家属做饭间隙,他还得往炉子里换煤球。
妻子熊庚香成为了传递员,穿梭在人群中给大家递调料,偶尔也帮着不怎么会做饭的人搭把手。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人都走完了,两口子才能真正喘口气。
见到他们那么辛苦却赚不到钱,周围的几家铺子老板都不理解。然而老万夫妇却不计较那么多,“我们都是农村人,吃苦吃习惯了,再说了,我们身上还有点钱的。”对于他们来说,每天能够听着此起彼伏的锅碗瓢盆声,看着炖锅里冒出热腾腾的气和患者家属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一件幸福温暖的事情。
不过,慢慢地,老万却发现之前经常来的人都不来了,做饭的家属越来越少,甚至有几天连一个人都见不到。“咋回事呢?难不成出院了?”老万有些犯嘀咕,背着手往肿瘤医院附近绕了好几圈,总算见到一个熟人。
“万师傅,我妻子这几天就要出院了,谢谢你的照顾。”熟人拉着老万的手连连感谢。回到家后,老万看着十多个空闲的炉灶,突然有些怅然所失。
妻子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没人来做饭不挺好的嘛,说明大家都恢复健康了。”老万听完叹了口气,是啊,妻子说得对,没人来或许才是件好事情。
可两个星期后,老万却在大街上偶遇那本该带着妻子出院回家的熟人,他隔着一条街想和那人打招呼,却不料对方见到他后立马匆匆转头走了。
“什么情况?”老万越来越迷糊,完全摸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熊庚香听完后也很纳闷,猜测是不是他们做了不周到的事,惹得大家都不愿意来了。
几天后,他们总算从一个小伙子那里得知了真相。
回温的人气
这个小伙名叫刘建,还不到三十岁。父亲确认癌症后,他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南昌,守在病榻前照顾父亲。那天,他提着两个塑料袋出现在老万家小餐馆门口,脸上写满了为难之情。
看到门口来了人,老万热情地招呼刘建进来做饭。“万伯伯,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在熊庚香的指导下,之前从未下过厨的刘建弄出了还算像样的两菜一汤。看着小伙子一脸感激,老万趁机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万伯伯,说句实在话,我今天原本也不应该来的。”刘建挠挠头,很不好意思地说。看到老万一脸不解,他解释道:“医院里的人都说你不收费,大家就不来了。”
他掰着手指说:“你看啊,煤球、水、调料等等东西,什么都要花钱,听那些家属说,每天来你这里做饭的人很多,钱都是你在垫,大家说起来都对你充满感激,可也的确不好意思再来麻烦你了。”
“居然是因为这个原因!”老万急得直拍大腿,拉着刘建说道:“你去和他们讲讲,我们老两口开销不大,这点做饭钱还承担得起,让他们放心来啊。”
刘建一听,头立马摇得像拨浪鼓:“不成,我今天也的确是没辙了才会厚着脸皮来。万伯伯,你要是真想帮大家,还是收钱吧。要不,大家永远都不敢来。”将心比心,我们良心上过不去。万伯伯,你还是收点加工费吧。”
胳膊拧不过大腿,老万夫妇一合计,决定每道菜收个五毛钱的加工费,他们让刘建把消息传递给那些家属。很快,小餐馆的人气又重新旺了起来,看着络绎不绝的家属和往常一样在馆子里忙碌,老万夫妇乐开了花。
时间长了,就连肿瘤医院的医生都知道这家小餐馆的存在,老万夫妇乐于助人的事迹传播开来,这家小店也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爱心厨房。
后来,随着物价上涨,在病人家属的强烈要求下,2016年,老万夫妇不得不把加工费往上提了提,每炒一个素菜一元钱,肉菜两元钱,熬汤的话则是三元。这个价格一直到现在,始终没有改变过。
然而,即便是涨了价,爱心厨房的维持也越来越艰难,甚至一度走到了可能被迫关门的地步。
遭遇困境难以维系
“听说了吗?老万家两口子快做不下去了。”
“怎么回事啊?”
“哎,还不是怪他们心太软。”
一个宁静的午后,隔壁两家铺子的女主人晒着太阳,看着一脸愁容的老万夫妇,悄声议论道。
这些年,物价越来越高,维持经营本就不易,偏偏老万夫妇心地善良。每到逢年过节,他们生怕病人吃不上一口热食,总是想着办法给大家免费。就算在平日,见到一些家庭困难的人前来做饭,得知对方只舍得做一个素菜时,熊庚香也控制不住免费让人做。
时间长了,夫妇俩的积蓄也越来越少,可开销却越来越大,邻居们都在暗中猜测,这家小餐馆恐怕是开不下去了。
一天中午,老万家餐馆来了一对年迈的老人,大爷刚进门就熟门熟路地放下一堆菜和一桶油。他和老万相识快十年了,早已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要回去了。老万,今天特意带着老伴过来和你们告别。”大爷姓左,早些年他的老伴患上乳腺癌,两个老人跑了好几个城市,最终在南昌的肿瘤医院安定下来。
为了给老伴做点可口的饭菜,左大爷在病友引荐下来到老万家餐馆,从那一天起,两家人就成了好朋友。
“这么多年了,一直在你家做饭,感觉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大爷摸着他用过无数遍的厨具,看着木架子上一瓶瓶装满的调料,忍不住落下泪来。熊庚香也是眼含热泪,拉着左大爷老伴的手,一直叮嘱道:“回了家要好好休息,这个病累不得。”
目送着大爷夫妇离开,熊庚香突然感到一阵没来由的心酸:“你说,要是咱们的餐馆开不下去了。这些人去哪里吃饭啊?”在这对淳朴的夫妇心中,人生了病更得好好吃饭,只有吃好了,才有力气与病魔对抗。
“是啊,还有老张,倘若真关了门,这些老熟人以后都见不到了。”想到认识三年的老张,老万心中百感交集。
老张五十出头时检查出肝癌晚期,医生告诉他最多能活半年。心情极度抑郁的老张在病友推荐下来到老万家餐馆,原本只是想趁着还能动,吃点自己想吃的东西,没想到几次聊天后,和老万成为了莫逆之交。
老万见过不少濒临死亡的病患,总是通过讲述那些人的故事来安慰老张,每次他来,熊庚香也在一旁帮着炒菜,边炒边说:“要吃饱吃好,才能忘记烦心事。”
慢慢地,老张脸上有了光彩,硬是靠强大的意志力撑了三年。2016年,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得知时日不多后,他坐着轮椅在家人陪伴下,又一次来到老万家餐馆。
“万哥……万哥……”正在忙碌的老万一抬头,看见老张虚弱憔悴的脸,他立马丢下手上的事,冲到轮椅前。“万哥,我得回去了。”彼时的老张病入膏肓,说话都有些吃力,他伸出枯瘦的手拉住老万,艰难说道:“等我好了,还得来你这里吃饭。”
“兄弟,好好养病。我们等你回来。”那时候,老万还不知道,老张刚回到家不久就去世了。他和妻子熊庚香偶尔闲暇时,总会念叨起这位老朋友。
想到这些来来往往熟悉的面孔,老万夫妇决定,哪怕日子再艰难,他们也要咬牙撑下去。
不为别的,就为了让这些漂泊异乡苦苦求一条生路的病人们,能够在一碗简单的饭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爱心接力
多年辛苦付出,总算有了回报。2020年,老万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本来受邀前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但夫妇二人考虑半天却拒绝了。
“人走了,炉子没火,大家就做不了饭了。”老万夫妇对北京一直很向往,可想到肿瘤医院的那些老朋友,他们最终选择以线上的方式领奖。
能获奖得到肯定,对于老万夫妇来说自然是件开心的事情,最令他们觉得安慰的是,社会各界因为他们的事迹越来越关注癌症患者,现在,除了老万家餐馆外,肿瘤医院附近也多了好几家爱心厨房,患者家属再也不需要排队等做饭了。
如今,政府拨款给老万家重新装修了厨房,还给了不少房租补贴,平日餐馆里也有不少前来义务帮忙的爱心人士。老万家的烟火气越来越浓,墙壁上写有电话号码的小纸条也越来越多,这些受过老万夫妇恩惠的病人家属,临走时总不忘提醒一句老万,有时间一定要带着熊庚香去家中做客。
时光匆匆,老万的朋友们,有些走了再也没能回来,有些隔段时间还能继续在厨房相遇,不管怎样,现如今在那条狭窄小巷子里,人们还是能闻到饭菜的香味,依旧能够看到老万夫妇忙碌开心的身影。
参考资料:
光明网:坚守18年!这间一元“抗癌厨房”,温暖人心
人民网:陋巷炉火暖寒夜——记全国道德模范万佐成、熊庚香
潇湘晨报:“能帮到他人我们就很开心”——记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新安文明网: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炊香万灶烟,竭力为人间添一丝温暖
澎湃新闻:江西南昌:英雄之城如何炼就爱心气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