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弹性好不好,在家如何自测?延缓动脉硬化,日常怎么做?
我们人体的大动脉是比较粗大的动脉管道,负责向我们的各个重要脏器、全身肌肉还有皮肤供血。由于这些大动脉的中膜内含有非常丰富的弹性纤维,因此,医学上也把它们称为“弹性动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弹性”对于动脉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动脉的弹性越好,在心脏收缩时就越能缓冲血流的冲击,同时在心脏舒张时也越能维持血流的稳定性。而动脉弹性的减退(硬化程度增加),一方面是血管衰老的明确迹象;另一方面也提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研究发现,动脉弹性减退并不只见于中老年人群,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可以出现动脉弹性减退的迹象。
这篇文章,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三种评估动脉弹性的方法,其中,有两种是大家在家就可以自测的。同时,我们也会说一说,想要延缓动脉的硬化,日常应该怎么做。
三种方法 评估“动脉弹性”
首先介绍一个不需要任何工具的辅助,就可以粗略自测动脉弹性的“动作”。
这个动作就是将手紧紧握拳,保持30秒钟,然后打开手掌,立刻观察“变白”的手掌是会马上恢复血色,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
当我们紧紧握拳的时候,手掌的血管会受到挤压,从而造成血流的中断,手掌就是因此而“变白”的。当再次打开手掌时,血流又会恢复。
如果“变白”的手掌能够很快恢复血色,这往往提示血管弹性良好、末梢循环正常;而假如“变白”的手掌需要20秒以上的时间才能够逐渐恢复血色的话,那就要警惕“动脉硬化”了。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种测量方式不够准确,容易受到皮肤色泽、气温、末梢循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这可能更多反映出的是手部细小动脉的情况,不足以体现身体内大中型动脉的表现。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再来介绍第二个可以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大家也很容易在家自测,这就是“脉压差”。
所谓“脉压差”就是用我们测量出的动脉血压的“高压”(收缩压)减去“低压”(舒张压)所得到的差值,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
举例来说,如果您的“高压”是135毫米汞柱,“低压”是75毫米汞柱,那么,您的“脉压差”就是(135-75=60)毫米汞柱。
一般来说,动脉的弹性越好,越能够缓冲动脉系统内“高压”与“低压”的相差幅度;而动脉的弹性越差,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则动脉系统内“高压”与“低压”的相差幅度也就越大。
简言之,动脉的弹性越好,“脉压差”应该越小;而动脉的弹性越差,往往“脉压差”就越大。
比较理想的“脉压差”一般是在30-40毫米汞柱之间,当“脉压差”超过60毫米汞柱时,就提示脉压差明显增大了。
网络搜索结果
这个现象在老年人身上比较典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会不断加重,“高压”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而“低压”常常越来越低,最后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脉压差”。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当中60%以上都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动脉弹性减退所引起的。【1】
所以,大家可以在家找出电子血压计,在安静状态下,取坐位测量一下血压,然后,看一看“脉压差”的情况,这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动脉弹性。
最后,还给大家介绍一种在体检套餐当中经常会有的检查项目,叫做“动脉硬化检测”。
这种检查是利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来测量“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这样一个指标。研究认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动脉的弹性,其测量数值越小,往往提示动脉弹性越好;而当其测量数值越大时,则提示动脉硬化程度越高。
如果您在握拳以后,手掌的血色恢复较慢;测血压后,发现“脉压差”较大;又或者动脉硬化检测提示“脉搏波传导速度”值较大的话,那么,这些都提示您的动脉弹性有明显减退。
延缓“动脉硬化” 日常怎么做?
客观来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动脉弹性的减退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人体逐渐衰老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不过,排除掉年龄这类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生活当中还存在很多可以“加速”动脉硬化的因素。
我们有必要从中青年时期开始就控制好这些因素,以此来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第一,要戒烟。吸烟被认为是对动脉弹性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危险因素;
第二,饮食上要控制肥肉、动物油以及动物内脏等饱和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第三,避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加强日常的运动锻炼。尤其是要多做有氧运动,建议保持高频次、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模式。比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游泳等等,每周至少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
第四,避免过度的兴奋、减少情绪激动。研究认为,兴奋与激动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相关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的长期作用也可以加快动脉弹性减退;
第五,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都可以严重损害我们的动脉血管,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于达到服药治疗标准的人群而言,应该及时启动药物治疗,并且长期稳定控制住这些指标。
好的,关于动脉弹性好不好,我们可以通过哪三个方法来看,您了解了没有呢?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该怎么做,您弄清楚了吗?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2月28日 第18卷 第2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