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缺氧与哲学

 

缺氧状态下的哲学

——————一个真实的故事:

要去西藏了,兴奋之中也要做些理论准备呀。

读了篇工程院某院士谈高原反应的文章,老先生说,在高原就连“25乘 20 等于几”这样的问题都是认真的。真的吗?我算了一下,然后暗记在心。

拉萨“巴人布衣”餐厅里,10个嘴唇发紫、呼吸局促的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知识分子”围坐一起,等着上菜。

忍着剧烈的头痛,我提起了带来的问题:“25 乘 20 等于几?”

一阵沉默后,最聪明的小郭疑惑地说:“是5000吧”,大家都如释重负的点点头。

我心中一阵紧张,“是我记错了?”。

小郭解释道:“25是两个数量级,20也是两个数量级,两者相乘就是两个数量级相加,这样就是5000”.

于是又挑战,“那26乘20等于多少?”又是小郭先算出来,“4800”。大家都放弃了未完成的心算,点头称是。

德高望重的张老师感慨地说:到底是双硕士加博士!到底是年轻啊!

我为自己的低能感到惭愧,也弄不清是在家就算错了,还是一上高原忘就了答案。

夜里,头痛得很,假寐之际,这个难题萦绕心头,搅得心烦意乱。

干脆起床,用笔算,还是不对。只好耐心地做了20 次加法。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大家都错了。

早餐时,大家为共同的错误捧腹大笑。

张老师正色极言:“笑什么,这就是高原上宗教盛行,人人虔诚的原因哪!人人都糊涂的时候,有一个耐缺氧能力强的人就是圣人,我们就要听人家的,就理所当然地崇拜这个圣人,就要磕一千公里的长头来朝圣!”

大家深以为然。

我想,恐怕整个哲学界乃至整个世界都是这样一个高度缺氧的高原。人类的进步其实就是对缺氧环境的适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