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药酒进化论:被“尘封”了的中国智慧 | 酒食风
作者:李虓
以“饮酒之乐”掩盖“服药之苦”,这就是古人发明保健药酒的智慧。
在东方的科学观念里,酒,历来是保健的有力工具,《汉书·食货志》中称酒是百药之长,一来表达酒是疗效最好的药的观点,二来说明酒能够促进药物的效果。因此,梁朝名医陶弘景说“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药”。
西晋的志怪小说《博物志》里,酒的保健作用更被夸大成为神话:王萧、张衡、马均三人在雾中晨行,出发之前,一个人饮酒,一个人饱食,一个人空腹,结果,空腹者死,饱食者病,而饮酒者健。
酒遇到药,成为古代医家眼里的绝配,酒与药的交融,各展其长,效果大大增强。一种被称之为“药酒”或者“保健酒”的特殊酒品,逐渐形成起来。
“保健酒”和“药酒”,本如出一辙,皆归为露酒种类,这是一类以蒸馏酒、发酵酒或者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或者药食两用的辅料,进行调配、混合或者再加工制成的、已改变其原酒基风格的饮料酒。但在后续的演进之中,两者产生偏重,药酒偏向祛病,而保健酒更偏向强身。
中国拥有最为丰富的药食原材料,为保健药酒的丰富多样提供了无限可能,动物的体、肉、骨、皮、血、角、鞭等,植物的根、颈、叶、花、果、籽等均可作为原辅材料入酒;此外,历代医家的论证和百姓的实践,也让保健药酒不断演进,珍贵配方百花齐放,与中国人的健康如影随形,成为一座极为丰富的智慧宝库。
远古时代,加入郁金香的神奇魔水
《书经·说命篇》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酒和醴是古代时候流行的两种酒的分类,酒用曲酿制,酒精度较高,类似黄酒,而醴用蘖酿制,酒精度较低,类似啤酒。
殷商时期,除了酒和醴,其实还有一种酒,叫作“鬯”,是一种以黑麦作为原料,并加入郁金香的药酒。其本身驱恶防腐的自然功能,仿佛让古人看到灵性,所以,“鬯”,常常用于祭祀和占卜事宜之中,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药酒。
此外,在珍稀而神秘的马王堆汉墓之中,曾出土两部医药著作,一部是《五十二病方》,一部是《养生方》,《五十二病方》中有不下35个药方用到酒,更有至少5个被认为是酒剂配方,而《养生方》中则记录的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
汉代以来,煎浸之间的酒药同源
煎煮与浸渍是制作保健酒的大艺术,源自中药的工艺,以酒作为媒介,或加热煎煮或以之浸泡,一方面让酒与药材融合更加充分,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得到提升。《金匾要略》为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其中著名的“鳖甲煎丸方”和“红蓝花酒方”等众多药方,均采用以酒煎煮、浸渍的方法所成。
陶弘景在《本草集经注》中,同样记载药酒的浸渍之妙,以此为依据,被后人归纳为浸渍法制作药酒的常规方法,即“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取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躁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唐宋时期,苏东坡罚饮的那杯屠苏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诗人苏东坡所作。反映出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心态乐观的情景,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用在意,罚饮屠苏酒不必推辞,同时,也将屠苏酒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表达地淋漓尽致。
屠苏酒,是典型的保健药酒,相传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配方中涉及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多味药材。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药方》中详细记载:“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 。……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渣置井中。能仍岁饮,可甘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除了《备急千金要方》,唐宋时期,药酒的酿制更为盛行和丰富,《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的配方和制法。
元明清,《本草纲目》里的二百酒方
医得酒荣,酒因医长,元明清三代,随着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保健酒和药酒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本草纲目》久负盛名,李时珍分五十二卷,详尽记录种种药物和植物的健康功用,其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往往带有药酒配方。有人统计表示,《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多达200多种。
除了种类的丰富,这个时期的保健酒还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是烧酒作为基酒开始出现,另一个是滋补功能得到流行。清代王孟英的食疗名著《随息居饮食谱》,上面记录了7种保健酒的配方,这些保健酒大多以蒸馏酒作为酒基。
从黄酒发展到烧酒,本身就是中国酿酒史上的里程碑,而在保健酒里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以烧酒为基,不仅能够增加药中成分的溶解,而且还能够更加促进药效的发挥。
此外,《扶寿精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良朋汇集经验神方》、《惠直堂经验方》、《同寿录》等多种医学经典名著大量在这个时期问世,其中记录了更为变化繁多和功能多样的保健酒酒方。在这些酒方之中,滋补功能成为主题,比如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 ,“八珍酒 ”、“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很好的补益性药酒。
这一时期,还有一款著名的保健药酒得到改良,即竹叶青酒。竹叶青酒,创制已久,在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对其进行优化,以汾酒为酒基,添以竹叶特色,再以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和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赋予其酒性平暖胃、活血补血等功效,并在口感上臻于完善。
现当代,被“尘封”了的中国智慧
时至今日,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促进下,保健药酒,本应该更加繁盛。但有数据表示,中国保健药酒在酒类消费中的占比还不到3%,而且除了劲牌、竹叶青、致中和等,知名品牌也并不多,这门对中国人意义非凡的古老智慧,逐渐“尘封”起来。
其中的原因,与消费观念和企业作为密不可分。在现代人的酒桌之上,保健药酒缺乏一席之地,白酒、葡萄酒、啤酒已经覆盖了中国人全部的饮酒场景,而保健药酒本身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其无法形成一个大酒种的整体品牌,进而无法与人们的某一消费场景相关联。此外,不在少数企业的过度宣传和不良制造,让人们消费心理产生巨大落差,这对于保健药酒来说,是极大的品牌透支和损失。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们的观念里,存在认知偏差,保健药酒被认为是“老与弱”者的饮酒代名词,认为只有老年人和某方面功能不足的人,才会饮用的酒。其实,对于大多数保健药酒而言,补益性是主要的功能。比如,五加皮酒。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的根皮,在民间享有盛誉,百姓称“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本草纲目》记录在册,被列为“补中益气”的良药。以五加皮为原料创制药酒,历来已久,在清代得到极大弘扬。公元1763年,徽州药商朱仰懋,以民间五加皮酒配方为基础,兴建酒厂,以《中庸》名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名,致中和五加皮酒传承开来,久服轻身耐老的体验,多年流传,仍有口皆碑。
不可否认,大健康产业的崛起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亚健康人群的增多,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加,2020年,大健康产业估计将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如此广阔的应用市场,将让这“尘封”已久的中国智慧,发出炯炯光芒,在中国人的健康路上,重新发挥新的价值。
·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文中引用资料和插图,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告知,马上处理。
李虓:食品发酵学硕士,酒类食品行业专栏作家、策划人,《国家名酒评论》特约撰稿人,《酒食风》主编。微信/QQ:1693204970
酒食风:探索酒食之道!目前已经入驻微信、界面、凤凰、网易、腾讯,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中国最大的自媒体社群平台JMedia(界面联盟)成员。微信公号ID:jiushi-feng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