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盖碗泡茶漏香?好的冲泡手法,不会走漏一丝香气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孔子的弟子颜回,大家一定听说过。

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孔子的语录里。

于是,人们便认为,孔子和颜回,关系很好。但其实,他也有被孔夫子误会的时候。

某一年灾荒,颜回辛苦讨了米回来给孔子煮饭。

米很少,煮起来却很香。

孔子走到厨房,本想表扬颜回,却看见他正在用手抓锅里的饭,“偷吃”。

到了饭菜上桌的时候,孔子忍不住暗讽,“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

颜回领会了老师的意思,回答道:“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

孔子很感慨,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窦娥冤,自古皆有。在白茶的世界中,白瓷盖碗冤屈最大——

“盖碗泡茶,漏香吧!”

盖碗,碗盖分离,这样的器型,看起来很容易让人产生漏香的错觉,然而这样的误会,实在是“以貌取人”。

盖碗作为一种不偏不倚的茶器,发挥的功效如何,其实得先看冲泡之人的手法。

《2》

盖碗漏香?是盖碗和手法出错了!

曾经亲眼目睹过货真价实的盖碗“漏香”过程——

某茶友的盖碗,可能是两套盖碗都打碎过吧,泡茶的时候,用A盖碗的盖子,搭配着B盖碗的碗,不仅颜色看起来不是很搭,而且那个盖放在不合适的碗上,有些小,不匹配,看起来十分别扭。

原本冲泡白茶,是要快出水的,故而,盖碗和碗盖之间确实需要一丝缝隙,这样茶汤才能顺利流出。

可这位茶友偏偏是坐杯爱好者,沸水冲泡时,喜欢合上盖子闷一小会,于是,不合适的小盖子边缘,热气徐徐蒸腾,连着茶叶的馨香也渐渐逸散。

总结一下茶友的问题,原因如下:

首先,用了一只不匹配的盖碗——两套残碗的组合,盖小而碗大,尺寸不合而硬凑在一起,盖子盖不住碗中的茶叶,极容易导致茶叶在碗中因为不能被盖子覆盖而漏香。

其次,用了不合适的冲泡方法——坐杯式闷泡。在盖小而碗大的情况下,本身盖子就不能完全覆盖住茶叶,容易令茶香从盖与碗的缝隙中飘逸。

坐杯闷泡,还无形中延长了盖碗中茶叶的香气透过碗与盖的缝隙,向空气中飘逸的时间长度。

盖小碗大,茶叶原本便身在不太合适的器皿内,若是快出水,绝不会有茶香走漏的风险,可久久闷泡,蒸腾的水蒸气裹挟着香气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在空气中,此时闻香,自然觉得香气低幽。

在这位茶友手中,香气走漏,罪魁祸首是闷泡,人为的造成的漏香,却让盖碗,背了这只“锅”。

适合白茶的正确盖碗,需要成套、配套。

成套的盖碗,碗和盖之间有恰倒好处的微小孔隙——保证出水,却不会让碗和盖紧紧贴在一起,出水不得。

反之,不合适的盖碗,碗和盖之间的缝隙过大,在闷泡坐杯的过程中,便很容易让茶香走漏。不要小看这点纰漏,须知,虽然白茶前几冲需要快出水,但最后几冲却也可以适当坐杯。

此时若是遇上不成套的盖碗,偌大的缝隙,便成了茶汤香气走漏的最好渠道。

盖碗是最为公正的,唯有出水快,不闷杯,才是不走漏茶香的关键。

《3》

盖碗漏香?只因出水缓慢,不停开合碗盖

盖碗“漏香”的事件,当然不止发生一次。

这次,是一位白茶新手——第一次泡茶,第一次接触盖碗,整个冲泡过程,堪称“漏香”的车祸现场。

第一次注水,太满,而本就笨手笨脚的茶友,一番磨蹭,盖碗边缘便被沸水蕴得过烫。

如此,本就不怎么熟悉盖碗的茶友自然大惊失色,不断开合盖碗,希望茶汤能够降温,而在这些开开合合的间隙中,香气便从这缺口中不断走漏,渐渐消失在空气中。

盖碗的开口可以调节,本来是用来调节出水速度的一大利器,在新手面前,反倒成为了茶香出逃的最佳途径,但这样的“漏香”,正是盖碗的错误么?

当然不是!

同样是用盖碗冲泡,娴熟的茶友沸水注入,碗盖轻轻一合,端起盖碗便足以快速倾汤而出,这般快速,茶香根本没有走漏的机会。

但若是喜欢坐杯的,或者拨动盖碗的,那么,在坐和拨这两种动作中,茶香便早早飘到了空中。

要想盖碗不“漏香”,正确的冲泡手法很重要!

盖碗出水,可以用拇指和中指,要按住盖碗的碗沿,食指则搭在盖钮上,盖碗和碗口倾斜出一个合适的夹角——

这个夹角,需要满足茶汤快出的出口大小,又得保证茶叶不至于散落公道杯,茶香不至于过度消散。

此时出水,可用小臂带动端着盖碗的手向内翻转,茶汤快出倾泻,注入公道杯。

注水最后,盖碗完全翻转,达到底在上,盖朝下的模样,将茶汤彻底出尽,避免茶汤残留,使得叶片浸润茶汤,导致残余的汤水闷泡苦涩。

勤加练习,做到快出水的速度。从注水到出水结束的整个过程,要求时间不超过7~8秒,若是从注水完成的时间计起,到出水结束的过程则要求在5秒之内。

盖碗“漏香”,本就不是盖碗的本意,练习出水,才是茶友“留香”的真正方式!

《4》

为什么白茶一定要盖碗搭?

梁实秋曾在《喝茶》一文中感慨道,“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而鲁迅先生,也曾在《淮风月谈·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味而清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盖碗作为一种颇有历史的茶器,刚开始时,是以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形态出现的,而到近代,成为泡茶器的盖碗,逐渐也不需要隔热的茶托帮助,故而如今的盖碗,三件套或者两件套都有出现。

然而盖碗,为何会在茶具的世界脱颖而出,成为白茶的良配?

这要从二者的性质说起。

白茶,是一种工艺简单,重香气,滋味清雅的茶类,要想完整呈现出白茶的风情,冲泡白茶的器皿,必须满足两个需求:

一、保护白茶的香气。

随着茶的发展,市面上的茶具越来越多,紫砂壶在茶具中的地位却不曾动摇。

但紫砂壶的材质遇上白茶,它那双重气孔结构,如同蝗虫过境,会将白茶的香气彻底剥夺,如此,紫砂壶这类吸收香气滋味的材质,便被剔除白茶的世界。

而白瓷盖碗,它那层光滑细腻的釉质,完全阻挡了茶香和茶汤的滋味,避免白茶宝贵的风味被器皿吸收,这样全心全意保护白茶香气的茶具,绝对是白茶的良配。

二、保证白茶的快出水。

白茶的制作工艺简单,凋萎干燥后,内质得以丰盈地存留在茶叶里,因而白茶最忌闷泡,与沸水长期接触,只会让白茶过早地将体内的物质释放在茶汤里。

白瓷盖碗的器形,是白茶快出水的最佳途径,可容调节的出水口,足以将茶汤快速地倾洒而出。

白瓷盖碗,不像肚大嘴小的紫砂壶。紫砂壶不仅出水速度慢,遇水而舒展的白茶叶还容易堵在细小的壶口处,难以倾尽,成为闷泡茶汤的温床。

综上,白瓷盖碗,正是冲泡白茶的上上之选。

《5》

如何为白茶挑选好的盖碗?

盖碗几乎可以容纳所有的茶类,但挑选一只适合白茶的盖碗,有着特殊的讲究。

白茶是一种工艺简单,注重香气的茶类,所以茶器的釉质,必须全然隔水,不能吸收茶叶的一点香气和滋味,若是被不合格的材质剥夺了一部分,用这盖碗泡白茶,难免有所缺憾。

看过材质,要先定下的,便是盖碗的容量。

不同的茶类,不同的投茶比例,自然也造就了不同容量的盖碗。

对于白茶而言,100-110ml容量的盖碗最为合适。这个大小的盖碗,能够被男女老少游刃有余地抓起放下,既不重手,也不耽搁出水的速度。

另外,基于冲泡白茶快出水的基本要求,我们对盖碗的期望值,便是不烫手。

碗璧较厚的盖碗,虽然隔热,但散热太慢,很容易让白茶遭遇闷泡。

而白茶又是一种最忌讳闷泡的茶类,故而挑选适合白茶的盖碗,要避开这看起来不烫手的厚碗璧盖碗。

有人认为,碗壁薄的盖碗,容易烫手。其实不是。

碗璧薄,但碗沿宽,冲泡时尚未被沸水传递热度,所以出水时拿起来不仅不烫手,还比厚壁盖碗更加轻便。

而碗沿越宽,盖碗的弧度也就更大,出水的水流便会更加集中,这般出水,自然不会有被烫到的担忧。

因此便知,适合白茶的盖碗,碗沿需要较大、碗璧要薄,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才能既做到不烫手,还能快出水而不致于闷坏茶汤。

最后,要做到出汤而不烫手,除了盖碗的外型,注水时要将注水线控制在撇口以下,许多茶友一直做不到快出水,怕烫,一是因为盖碗的挑选出错、而是因为盖碗的碗沿太小,三是拿捏盖碗的方式不对。

有合适的盖碗,有时时的磨合和练习,做到白茶需要的“快出水”并不难。

一杯好茶,是水温、茶水比例、出水时间共同把控的精准,有了一个好的盖碗相助,好茶可期矣!

《6》

说盖碗“漏香”,是对盖碗的最大的误解。

一样的盖碗,一样的白茶,不过是遇上了不同的人,杯中的茶汤便会有千奇百怪的变化——

有人坐杯,茶汤苦涩;有人出水缓慢,茶汤稠苦;有人开盖晾茶汤,倒出的茶汤自然也少了三分香气……

每个人惯用的手法不同,盖碗内的茶汤自然会以不同的茶汤作为回报。

掌管白茶的香气滋味的其实不是盖碗,而是掌控着盖碗的每一位茶友。

与其抱怨盖碗,不如勤加练习,让出水的过程足够熟练,不走漏一丝丝茶香。

汤水满香,是手法锤炼而出的特殊奖励。

遇见盖碗,手有好茶,窗外正是骄阳,清风横点白云茶。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