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盖碗材质太薄,所以烫手?非也,别误会了盖碗

 

丨本文由白茶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蓝小笛是个典型的南方人。

为此,他那倔强的“南方理念",还闹过不少笑话。

比如,前几年的蓝小笛对羽绒服,极其看不顺眼。

在他眼里,羽绒服轻飘飘,又冒着动物的气息,洁癖和南方理念双重发作,他怎么也不能接受。

每到冬天,他总会用狐疑的眼光盯着李麻花的超大羽绒服,念念有词:

“真暖和?我看你外套轻飘飘的,哪里有棉袄实在?”

“你不觉得味道很奇怪吗?”

唐僧般的念叨,让李麻花暗自翻了不少白眼。

谁料,人算不如天算。去年冬天蓝小笛重感冒,被医生通知注意保暖,不情不愿地接受了羽绒服,结果一遇上,就再也离不开了。

轻飘飘的羽绒服,不了解它之前,总会有人怀疑它的保暖功能。

这位怀疑羽绒服的人,眼下正在怀疑村姑陈的盖碗。

“你的盖碗那么薄,不烫吗?”

蓝小笛拿着盖碗端详,这次,轮到村姑陈忍受唐僧蓝的絮絮叨叨。

轻薄通透的盖碗,究竟“烫”不“烫”手?

《2》

盖碗不烫手,器型很重要

蓝小笛为了讨回说法,有备而来,信心满满地拿出他的盖碗。

“是你说要选薄的,我就买了薄的,你看看,把我的手指都烫红了!”

冷眼一觑,果然,这位“美男子”的“玉手”上红红一道,甚是惹眼。

然而这样的黑锅,村姑陈可不背。

只见他那盖碗,碗沿极窄,比起冲泡用的盖碗,更像是专门用来喝茶的盖碗,跟村姑陈手中的对比,器型差别甚大。

像这种碗沿窄的盖碗,即使材质厚,一样烫手!

尤其是遇上需要快出水的茶类,碗沿的宽窄便更加重要。

碗沿,即碗口向外突出的一圈。

它的存在,让装满沸水的盖碗从“烫手山芋”转变为“暖玉”,作为一种阻挡热传递的设计,为的便是让泡茶的过程更加得心应手。

像蓝小笛买到的盖碗,碗沿极窄,用手端起盖碗几乎没有着力点,难以出水。

另一方面,碗沿窄的盖碗出水,茶汤更容易往两边漏出。

在茶汤的“攻击”下,捏在盖碗边缘的手指,被烫到也是必然。

碗沿窄这种刁钻的器型,加上材质过厚,盖碗的聚热效果极好,散热一慢,出水更加磕碰,跟材质轻薄、散热快的盖碗相比,自然更容易被烫到。

碗沿窄的盖碗,更适合喝茶,而非泡茶。

为了适应快出水,盖碗的选择,最好选择碗沿较宽的,避免烫手。

《3》

盖碗不烫手,为什么要选择碗璧薄的?

明代中期,撮泡法普及,人们担心冷茶会伤及肠胃,于是在茶碗上加了个盖子,这便是盖碗的雏形。

最早的盖碗,盖子比碗口大上许多,很容易脱落摔坏,不断改良,才出现了如今盖小于碗的器型。

盖碗喝茶,从康熙时代开始盛行。

当时的盖碗,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

只是随着茶发展,盖碗作为一种喝茶的容器,逐步转变成泡茶的茶具。

功用的变化,盖碗也跟着变化——

碗沿越来越宽,碗璧逐渐往薄的方向发展。

这一系列变化,自然是为了满足泡茶的需求。

陶瓷的导热性很好,往盖碗内注入沸水,碗璧的温度上升快,同内部的温度几乎差不多。

乍一看,碗璧薄的盖碗似乎更“烫”了。

然而,薄,为盖碗带去了一个绝妙的特性——散热快。

这种散热的速度,远超过茶友的想象。

冲泡时,注水结束后,盖碗内的温度已经降下一些,此时捏着盖碗宽大的碗沿,根本不会有烫的感觉,也不用担心茶叶闷泡。

用这盖碗出水,端的是行云流水,自在随心。

尤其,与轻薄的盖碗相比,碗璧厚的盖碗还有一个缺陷——重。

为了顺畅地出水,盖碗合适的重量很重要。

特别是注水后的盖碗,凭空地增加了茶汤的重量,对于腕力不足的茶友,盖碗过厚,带来的重量无疑是加大了出水的负担,加大了茶友被碗璧烫到的风险。

要想盖碗不烫手,碗璧必须薄。

《4》

盖碗不烫手,手法得跟上

想当初,蓝小笛苦练出水手法,却耽搁在一只不合适的盖碗手上。

但,盖碗是决定不烫手的关键。正确的手法,也是盖碗不烫手的最佳辅助。

手法一宗罪:虎口贴碗璧。

村姑陈每每看见茶友如此泡茶,都觉得虎口一疼。

沸水泡白茶,散热的速度再快,碗璧也是有温度的,用怕烫的皮肤去挨滚烫的碗璧,不异于以卵击石,自讨苦吃。

另一方面,盖碗出水的时候,出水口若是没调整好,后方的小口很容易漏出水汽,热气蒸腾,便往贴着盖碗的虎口上烫去。

如此,碗璧和水蒸气的双重夹击,给茶友带去的便是滚烫的痛苦。

手法二宗罪:手指按盖钮。

手指安在盖钮中央的出水方式,是盖碗泡茶的茶友通病。

确实,盖钮圆溜溜的凹陷,似乎在引诱茶友:“把手指放进来,放进来。”

然而,一旦上当,带给手指的绝对是滚烫的痛彻心扉。

盖碗泡白茶,沸水是茶叶的最佳伴侣。

当沸水注入,盖碗内部的热气便往最上边跑——汇聚在盖钮中心。

此时,手指若是莽撞地按在盖钮中间,烫,绝对滚烫!

这盖钮的设计,其实是在衬托盖钮边缘——它们远离热源,更适合茶友的手指安放。

出水时,可以将手指搭在盖钮上,而非盖钮中间的凹陷。

如此一来,便可远离烫手的风险。

要想盖碗不烫手,手法二宗罪就得通通避开,多练多泡,便可远离盖碗的“烫”。

《5》

紫砂壶不烫手,用来泡白茶?浪费!

盖碗烫不烫手,全看材质器型的选择,也依赖茶友的手法。

可有些无辜的盖碗却等不到茶友的谅解,反被打入冷宫。

再一看,好家伙,怕烫的茶友已经另选佳人——紫砂壶。

紫砂壶泡茶,名声在外,遇上白茶,却不那么合适。

光从外形,紫砂壶便与白瓷盖碗差别甚大。

一个肚大口小,一个是可调节开口;一个紫砂,一个陶瓷。

器型上的差别,首先决定了白茶的茶汤区别。

肚大口小,意味着出汤速度变得极其缓慢,而白茶冲泡,最需要快出水。

白茶的内质丰厚,遇水而发,稍不注意,茶多酚和咖啡碱便会过度浸出,成为一杯苦涩浓重的茶汤。

紫砂壶器型的局限,很容易把茶闷泡在壶中,白茶因此变得苦涩,失去了它原本鲜爽滑润的风味。

紫砂材质,更是白茶茶汤的另一道殇痛。

“色、香、味皆蕴”的紫砂材质,拥有双重气孔结构。

这一结构,会将白茶的香气吸收掉不少,白茶的高昂香气仿佛误入狼群的小白羊,被剥夺,被吸收。

对于注重香气的白茶而言,从紫砂壶中走过一遭,茶香和滋味都如同遇上劫匪,香气七零八落,风味遭受打劫,变得寡淡。

拥有多变香气的白茶,碰上紫砂壶,一身才华难以施展,泡出的茶汤失去特色,变得中庸。

白茶是一张最洁白的宣纸,茶器为笔,茶友作为持笔人。

手法不同,笔法有误,落成的画卷总有差距。

泡出白茶的层次,决不能使用紫砂壶,否则,是对优质白茶的极大浪费!

《6》

盖碗于茶,最能表现茶叶的本性。

梁实秋也喜欢用盖碗品茶。

他在《喝茶》一文说:“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选择盖碗泡茶,便是选择感受茶叶的全部风情,感知它的全部变化。

熟练使用盖碗,会让茶汤更上一层楼。

思及此,必须打发蓝小笛去泡茶。

只有让他切实感受碗沿带来的差距,实践出真知,下次买盖碗,绝才不会出差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的手中,是否也有一只被误会的“烫手”盖碗?

欢迎关注【白茶课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课堂菇凉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