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猪肉价格从30元跌到7元,曾经的高峰期还会回来吗?

 

还记得吗?三年前,非洲猪瘟在我国肆虐,让无数的养猪户心惊胆战,让无数的消费者花大价钱买不到肉。那时候,猪肉价格飙升到了历史最高点,一公斤要60多元。那时候,很多人都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便宜又安全的猪肉呢?


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猪肉价格却跌到了几乎最低点,一斤只要7元。这样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养殖成本,让养猪户哭笑不得。有些人选择了出清存栏,有些人选择了观望等待。但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曾经的高峰期2023年还能重现吗?

其实,这种价格波动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它是由于供需变化引起的“猪周期”现象。简单来说,“猪周期”就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当价格高时,养殖户增加供给;当价格低时,养殖户减少供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

那么,“猪周期”有多长呢?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猪周期”的平均长度为3-4年。也就是说,在一个周期内,价格会经历上涨、下跌、触底、回升等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周期的底部阶段。那么,在未来两年内,价格会怎么变化呢?


这要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是供给方面。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户都能享受到产能恢复带来的红利。

由于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的影响,以及环保、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养殖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等特点。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竞争中,大型养殖企业将占据更大的优势,而中小养殖户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是需求方面。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品,其需求受到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替代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猪肉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由于猪肉价格的波动,以及其他肉类如牛肉、羊肉、禽肉等的竞争,居民对猪肉的消费结构和偏好也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居民对猪肉的品质、安全、营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弹性也在降低,即当猪肉价格上涨时,居民会减少猪肉消费,转而选择其他肉类或素食;当猪肉价格下跌时,居民并不会大幅增加猪肉消费,而是保持一定的水平。

综合来看,在供给恢复和需求稳定的背景下,我们预计2022年,猪价依旧在周期底部运行,但随着产能高峰兑现,下半年有望转向上行,但对后市上行的空间需要谨慎看待。

一方面,由于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生猪生产效率将提高,成本将降低,这将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和偏好的变化,以及其他肉类的竞争,猪肉需求将趋于饱和,这将限制价格过高上涨。

那么,在2023年,曾经的高峰期还能重现吗?我们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非洲猪瘟防控的效果;二是国际市场的变化。


非洲猪瘟是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阶段,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生新的疫情暴发或扩散,将对生猪产能和市场供需造成严重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保证生猪健康养殖。

国际市场是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其价格变化不仅受到国内供需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汇率、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大量进口了外国的冻猪肉和活体种猪,以缓解市场供应紧张和提升养殖水平。但是,在未来几年中,随着我国生猪产能的恢复和提升,对外进口的需求将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国际市场上的供需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都将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曾经的高峰期很难重现。养殖户要想在“红海”中逐浪而行,就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一是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保证生猪健康养殖;二是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升生猪生产效率和质量;三是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