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炒菜放油的两个作用:先是阻隔温度和水分,后才是激发香味

 

北方菜市场里,在码着两三米高的笼屉,冒着腾腾热气的馒头房附近,总能找到一个肩头搭着毛巾,围在锅边烙饼的老大爷。

北方人对烙饼的追捧,实际上是超过馒头的。如果说馒头是为了果腹,那烙饼就有点满足口舌之欲的意思了。

尤其是那不经发酵,只有少量油盐参与而成的死面饼。表面上酥脆的口感,带来麦香和焦香。内里千层细分后,筋道弹牙的口感和微咸的盐味儿和回香。

这样的饼,在北方人手里,再也不用给炒菜做配角,干嚼半张大饼,是每一个北方汉子的基本功。

在烙饼的时候,师傅会不厌其烦的给饼的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油,每翻一次面,都要用油刷划拉上几下。

刚进厨房的小白们,看到师傅刷油这事儿,大部分人会想到刷油是为了增香。

而老师傅心里却知道,增香只是表象,这层薄薄的油,更大的作用是为了保护饼里的水分,也能让饼面在饼铛的高温下,做到只是酥脆却不会黑糊。

跟烙饼师傅有同曲同工的,还有烧烤师傅们。

除了本身油脂丰富的肉串儿,别管烤啥总少不了刷油这一关键步骤。

要是没有油帮忙的话,在超过300°C的木炭上面,用不了几多分钟,食材表面就糊啦。

除了在热烤的场合里刷油,冷腌的最后一步,也跟油有关。

炒个肉丝,想要水嫩味浓,提前腌制去腥是必不可少的,盐,胡椒粉,酱油,花雕酒帮助下,手指轻微用力抓到起黏以后,别忘了再倒点进去,而且还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封油”。

除了腌,烤,烙这些烹饪动作,炸,炒,煎更是少不了油的帮助,举了这么多例子,到底是要卖啥关子呢?

油在烹饪的时候,不就是增加香味儿嘛,刚学做菜那会儿,我们家老太太就教过我,多放点儿油,炒菜才香呢,清汤寡水儿的能有啥滋味儿。

所以在我的眼里,油在烹饪中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增香而已。

本来嘛,油脂就是酯类的代表,食材里大部分的香味和风味都是酯类。

而且大部分的香味因子还是溶于油的,就像香料家族们的挥发性油,在炒菜的时候,从本体里出来,基本上也都进到了油里。

完事儿油再裹住食材,把香味儿送到了我们的嘴里。

目的性更强一点儿,还有直接把香料精华送到油里储存的,比如辣椒油,花椒油啥的。不光香料,炝锅三兄弟葱姜蒜的香味儿也逃不过油的“魔爪”,葱油拌面这种经典美食,早就被咱们全国普及了。

再狠一点儿的,还有料油,葱姜蒜,花椒八角,香叶桂皮,丁香小茴啥的,全都压榨一遍,把香味儿交出来。

这种集百家之所长的料油,别管做啥菜放点儿进去,那香味儿指定得挠一下子就上来。

不过呢,这篇文章重点不是介绍油在香这件事儿上的造诣,而是他的另一个隐藏技能。

说实话,我是学厨很久以后才看清油的真面目的,也是从知道油这个貌似更重要的作用之后,厨艺才开始更上一个台阶的。

油在烹饪中的隐藏技能就是“阻隔”,而且阻隔能力还挺强,不仅能隔住温度,还能拦住水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吧,火锅店点个鸳鸯锅,一边红油,一边清汤。同一个锅里,红油那边先开锅,清汤后开锅。

就是因为红油那边,多了一层“油盖”,阻止了一部分热量的消散所以比没油的清汤先开锅了。

凡是有油的地方,这个功能就一直在使用,只不过被我们大部分人给忽略了。

炒锅里的温度从火焰的七八百度,到食材表面的一百来度,经过铁锅,油脂和水分层层降温。

因为沸点的缘故,食用油所把持的最高温度为300°C左右,水掌控的温度为100°C左右。

水越多,则温度越低,油越多温度越高。

厨师们常说的几成油温的事儿,其实就是把300°C等分成了10份,一成油温30°C,两成油温60°C,以此类推10成油温就是300°C了。

文章开头提到的烙饼和烧烤刷油,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控制温度。

饼铛和炭火的温度,直接作用到食材上的时候,食材表面根本就坚持不了几个回合,很快就会糊掉。

表面糊化变黑产生的焦苦味儿,一旦出现就去不掉了。

更别提外面糊里面生这个尴尬的局面了,所以刷油是为了“降温”,护住表面的温度别太高,同时就给热量向食材内部传递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手艺好的师傅,更能把握住这个度,达到外焦里嫩的效果。

单能护住温度还不算厉害,再加上锁住水分这事儿,就值得吹嘘了。

前面说的腌肉丝封油那事儿,就是油护水最典型的例子。

为了让肉丝嫩滑,除了下调味料还不够,给肉丝打水,让他们喝饱了,才能带来爽滑的口感。

封油后肉丝表面的那层油膜,就成了肉丝里水分流动和蒸发最大的屏障。

烙饼师傅刷的那层油,也能护住水分。

因为没有经过发酵,死面饼最容易做成费牙难嚼的“硬骨头”。所以为了抵御烙制时的水分蒸发,和面的时候,需要加入大量的水。

一斤低筋粉,配上6到8两的水,和好之后很难拿起来的那种状态烙出来饼口感才好。

而为了抵抗水分的流失,刷上的油膜也起到了很大的阻隔作用。

油的阻隔这事儿,除了温度跟水分以外,还能隔住咸味儿,要没这个本事,也就没“盐焗”这事儿了。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吧,盐焗鸡用那么多盐,难道不应该特别咸吗?

网上一搜,基本上只有一种回答:“盐只做为了导热的介质,而且是干烧水分很少,盐没有融化,所以不会咸”。

我认为,说对了一部分吧,就算是干烧,鸡肉里水分仍旧会蒸发部分的。

并不是没有盐进入鸡肉,而是大部分的咸味儿被鸡皮里的油脂拒之门外了。

盐在这道菜里,确实只是作为热传导的介质来用,只是顺便调了个味儿而已。

盐的熔点为801°C,比热容印象中略低于水,但要高过于油,而且形态稳定风味儿独特,确实适用于传递热量,烹饪食物。

用我这个粗人的话说,盐焗鸡其实就相当于盐炸鸡,不过他比热容比油大,所以更费火而已。

同理可推,洗干净的沙子也能焗鸡,只不过这厮比热容太小,保温能力差了一大截,所以得靠调整火力大小来控制火候。

说到火候,调节火力大小,是调整温度最直接的方式。

而调节油和水的比例,则是控制火候的进阶技能。

前文说过,油越多温度越高,水越多温度越低。

两个极端的例子,油炸和水煮,同样的食材,油炸比水煮要经历更高的温度,所以烹饪时间会短很多。

煎和炸的区别,也是因为油的多少影响了温度。

食材靠近锅体的那一面,因为煎的时候油量少,食材与锅体更“紧密”所以所接触到的温度就更高。

所以呢,煎比炸不仅省油,而且相对省时。

油和水在炒锅里的相互拉扯,直接决定了炒锅里的最高温度,温度不仅决定了食材成熟时间,也同时影响了味道。

厨师的五味调和之功,最终调出鲜香来,就算好吃了。

而鲜和香的出现,与温度又是息息相关的。

温度高一些,香味们表达就更多一点。缺点是温度越高,对鲜味的破坏就越彻底,想要保护住鲜味,就要把温度再降低一下才行。

这么看来,炒锅里的事儿,也是很有意思,且环环相扣的。

油和水承载了味道,也决定了温度,温度又决定了味道,温度的高和低又表达出了不同的味道。

在这些道道里,掌握一个平衡的度,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厨艺了吧。

得了,文章总有结尾,创作还会继续。

诸君,且听下回分解……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