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科学运用“10”字法则,让我北马第一次“破四”

 

11月6日,万众瞩目的北京马松拉终于如期开赛了。作为一个跑步新人,第一次参加北马,3小时49分完成个人PB,内心很是激动。虽然与跑步达人相比,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对我个人而言,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回想起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平时努力训练,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更离不开中国田径协会、北京市体育局等主办单位给我们营造的良好比赛环境,尤其在当前疫情反复多发的情况下,能够如期举办万人以上的大型体育盛会,实属不易。就技术层面而言,我感到有6个方面“10”字法则,非常适合自己。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1、跑前至少10分钟热身。跑前热身,非常有好处,能够帮助你快速激活肌肉,调动心肺,唤醒机体,升高体温,让你尽快进入角度,并减少伤病的发生。刚开始训练时,自己对热身不是很重视,每次简简单单活动一下筋骨就开始跑,最后跑步时经常出现身体僵硬、腿部受伤等情况。找到症结后,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2、跑步结束后至少10分钟拉伸。运动后拉伸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或酸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降低肌肉受伤率,保持身材柔韧度,还可以促进肌肉增长。拉伸的动作有很多,臀部拉伸、大腿拉伸、小腿拉伸等,每一个动作一定要做到位,重复几次,时长10分钟以上。

3、每次长跑训练最好在10公里以上。对于以全程马拉松为目标的跑者,每次长跑距离LSD至少10公里以上,25-35公里最佳。通过训练,除了能提升耐力,增强心肺功能外,还能提高脂肪供能的比率,让身体对抗疲劳的能力逐步增强。我每月LSD目标是一次25公里,一次35公里,并且每次都尽量选择不同的训练场地。

4、每次训练10公里后要及时补充能量。正式的马拉松比赛,我感到最大的好处就是保障比较到位,补给比较充足。平时训练时,也应备足水、能量胶、盐丸等物质。秉承“少量多次”的原则,平时训练养成好的习惯,10公里以上的距离,多频次进行补给,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身体十分疲劳了才补充能量。我个人习惯携带水、糖、牛肉干、盐丸,10公里后,每隔5公里补充一次,感觉效果非常好。

5、每周跑步的训练量,不应超过上周训练总量的10%。这是跑步界普遍公认的法规,每周跑步训练的增加量,不应超过上周训练总量的10%,但如果你的里程只有个位数,跑量的增幅可以比10%大一些。这样做的好处是,它能减少跑步量激增,最大限度降低伤病发生几率。尤其是一段时期内,自我感觉状态不错时,千万不要盲目自信或跟风,大幅增加训练量,这样容易发生伤痛。无伤跑步才是跑者的最高境界。

6、每一个训练周期7天或10天,至少安排休息2至3次。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只有跑出健康才是真实的。“跑一休一”或“跑二休一”是比较好的选择。一个训练周期7天或10天,基本就是跑三至四次。跑步时,难免会出现腿疼、脚疼、膝盖疼等情况,需要及时停下来休息。如果某部位连续疼痛2天,需要休息2天,如果休息后依旧疼痛,则需及时就诊,千万不能硬杠或带伤训练。这一点,自己有切身体会。因为膝盖疼没有休息,后来去医院做了个核磁,检查为半月板二级损伤,遵循医生建议休息一个月才完全恢复。

科学跑步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以上6个方面“10字”法规,是自己同身边的跑步达人经常交流,切身感悟到的,并经过多次实践检验,确实很有道理,也很有成效。自己也曾因为不遵循这些法规,而走了许多弯路。最后,真诚希望大家科学跑步、健康跑步,早日实现自己个人PB。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