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在线」伤科之要药!带你正确的认识三七
三七最早收载于《本草纲目》,书中记载:“山漆”又名金不换。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历史上广西田州府曾经是三七的集散地,产于广西田东、田阳一带的叫“田七”, 产于云南文山的叫“山漆”或“三七” 。
三七作为一种疗效显著的药用植物,长期流传于云南和广西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如:彝族、苗族、壮族等)。随着民族迁徙,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商贾的传播,三七逐渐进入中原地区,被汉族当做传统中药使用。
现在三七主产于云南文山州各县,以其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称“文三七”,为云南著名道地药材。
三七根据药用部位划分,主根称 “三七”、支根称“筋条”、茎基称“剪口”、须根称“绒根”。 三七一般种植3-4年收获,根据采收时间不同分为“春七”和“冬七”两类。
“春七”是打掉花蕾采在每年10-11月采收的,质量好,产量高,提倡“春七”。
“冬七”是结籽后1-2月采收的,体大质松,比“春七”质量差。
将挖起的块根洗净泥土,按大小放置,日晒或火烘2-3小时,至约六成干时,将支根、须根、根茎分别剪下,再分別日晒或火烘2-3小时,然后揉搓或放入转筒中滚动,使其互相摩擦后拿出再日晒或火烘,反复4-5次,直至块根光滑、圆整、干透即得。
加工后的三七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支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根茎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以个大肥满、体重坚实无裂隙者质量为好。三七根据每斤能秤多少个数,习称多少“头”。
三七的加工方法一般为粉碎成细粉,或润透后切片、干燥。
三七的功效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适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证,对兼有瘀滞肿痛者尤为适宜。因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散瘀,药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单味内服外用即可奏效,或配活血行气药同用,也可配入制剂,如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的“云南白药”,即含本品。
三七虽是良药,但使用不当会引发不良反应,孕妇、女性月经过多而无淤血者、少年儿童应当慎用。
无论养生还是治病,都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且不可过量,《中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三七3-9克;研末冲服,一次1-3g;外用适量。
一般三七服用的方法如下:
1、含化法 将三七切成薄片,每日早饭前和晚饭后各含服2g,口含润胀后细细咀嚼咽下。
2、冲粉法 将三七打成粉末,每次取1-3g置于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约10分钟即可饮用。
3、炖服法 将三七切片,每日取3g放入瓷碗中,加适量水浸泡3-5小时后隔水蒸炖20-30分钟,即可服用。
另外,三七也可泡酒、炖汤。
由于三七含有较多的淀粉和多糖,贮藏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防止受潮霉变生虫。
作者 石喜兰
排版/编辑 罗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