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核心,培养聪明宝宝——构建家庭智力教育环境
2018年9月7日,我们邀请到了从事幼儿教育50年的北京市高级教师、现任金色摇篮教育委员会高级专家卢永萍,以构建家庭智力教育环境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了《1个核心,培养聪明宝宝——构建家庭智力教育环境》的直播课程,现将文字版内容如下:
幼儿教育,从本质上讲可以说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
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两大因素:遗传和环境中,遗传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间就决定了,是不可调节的因素,唯一可以调节控制的是环境因素。
尤其是,早期教育环境是人生的起点,环境的优劣决定幼儿早期发展基础的奠定。
今天我将从4个方面和家长朋友们进行分享: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教育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哪些内容呢?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主要和家长们分享关于如何创设家庭智力教育环境,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1
为婴幼儿说话能力创设训练环境
1
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
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幼儿最温暖、自由、快乐的港湾,因此家长对培养幼儿的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家长平时讲话时应努力做到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法规范,声调自然而适中。
进行听说话的训练,儿童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说要随时提供听说话的环境。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时说着你正在做的事,还可以说孩子正在做的事。
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儿童的“听-说系统”。儿童与成人交往时,通过生活活动就会模仿成人的语言和语调,也就是学会了说话。
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中的儿童节目,让孩子多模仿正确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学习表情、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
丰富的生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源泉,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从而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前,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娱乐活动,如平时让孩子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娱乐场所玩耍或到风景名胜地观光旅游等。
家长应利用带孩子外出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在孩子观察时和感受后,父母可以很自然地、轻松地跟孩子交谈。坚持这样做,可以对孩子的说话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让孩子多讲、多练
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语言 ,生活在单调环境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利,要创设不同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才有“素材”可说。
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善于表达的话题,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家长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把自己从各方面获得的见闻讲给家里人听。
在孩子要讲的见闻中,有些事是家长不知道的,为了让大人明白,他就要努力把话说清楚,这样就训练了孩子独立、连贯讲述的能力。
也可以让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的图片、儿童刊物、图画、故事书等,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看图说话。
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讲述内容前,自己要先看一遍,然后想好,给孩子提几个问题,所提的问题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水平相适应,以达到提高他们口语水平的目的。
2
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创设训练环境
1
什么是手眼协调性?
手眼动作的协调是指人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2
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手眼协调能力是人的身体运动智能中两大主要能力之一,属于身体小肌肉群的能力发展,它的能力大小标志着幼儿大脑发育的成熟度。俗话说:心灵手巧,其实是手巧促心灵。
对孩子来说,手、眼、脑协调是一种特殊的技能,通过大脑皮层中的感觉中枢进行,由手操作的运动来完成整个协调活动。
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不仅能使宝宝的小手灵活,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最终促进大脑的发展。
因此,手、眼、脑的协调培养,对宝宝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应注意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出生—1岁:婴儿期的协调训练应创设的环境
从宝宝出生开始,父母就要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训练,注意应左右手一起训练,在游戏中鼓励宝宝双手一起使用,这样宝宝的左右脑同时均衡、协调发展,智商发育会更好。
宝宝出生不久,就好像有用小手触摸其他东西的愿望,还没满月,宝宝就能把成人的手指头抓得牢牢的。
当宝宝躺着时,只要他醒着,成人就可以抓着他的两只小胳膊轻轻地左右舞动。可以举着他的两只小脚或小手说“举高”,然后放下它们说“放低”。
也可以有节奏地听着音乐交替进行。成人还可以拿色彩鲜艳的玩具在孩子眼前晃动,训练他追随、抓拿能力。
在宝宝3个月时,成人不仅可以拿各种材质的玩具给他抓取与玩耍,还应让他触摸毛巾、纸张、碗筷以及成人的脸等一切能够触摸到的安全的东西,来提升他的触觉感。
当宝宝会翻身时,成人试着用手托着球接近他,训练他用手来够,也可以把玩具靠近他的脚,让他试着用脚来踢,用左右手或左右脚交替着接近玩具,这样能够锻炼宝宝的运动能力以及孩子的协调性,促进孩子的协调性发展。
在宝宝的视野范围内,成人先吸引他注意床上的一件有趣玩具,再吸引他用手去摸,然后再问宝宝:“玩具在哪儿?”
经过多次训练,孩子就会用眼睛来巡视定位,然后用手去抓,经过反复练习,孩子只要看到玩具,就会很自然地把玩具抓到手里,基本能达到手眼同步。
1—3岁:幼儿期协调训练应创设的环境
1、给孩子买一些操作性玩具
如串珠、积木、拼插玩具,或家庭中可提供的物品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反复练习。
(1)串珠训练
要让1岁多的孩子把木头做的像算盘珠一样大小的珠子穿成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减低难度可以先让孩子用鞋带来穿,鞋带应选择两端有硬塑料包裹的那种,便于孩子捏住绳端并较容易穿过珠孔。
开始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让他理解只有绳子从孔中穿过才能把几个珠子连成串,在孩子刚开始练习时也可以手把手地教,让他体验绳子穿过珠孔时两只手的相对位置和两只手倒手的过程,这样手眼协调练习中还包含了空间方位的体验。
在孩子专心操作时家长要有耐心,允许重复和失败,在成功时要及时表扬,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乐。
为了引起孩子串珠的兴趣,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动物、水果、几何图形的串珠,边穿边开展认知活动。
开始先给宝宝提供大珠,能穿的较好了再提供大扣子、中等珠子、扣子、小珠子、扣子等,逐步提升手眼协调能力。
(2)拼插训练
家长用积塑按造型图示先插成某种造型,引起孩子兴趣,再让孩子仔细观察拼插过程,然后鼓励孩子先学习怎样将一片积塑嵌入另一块积塑内,教孩子学会插积塑。
可以先让孩子自由插,家长问他插的是什么, 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说出是什么东西,这时家长给予鼓励,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玩拼插的兴趣,当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升了,再引导孩子拼插简单的成型作品进行练习。
(3)积木训练
古往今来积木是幼儿的经典玩具,玩法多种多样。怎么让孩子玩起来高兴呢?
刚开始摞高2~3块积木对1岁的孩子来说都很困难,简单的重复动作往往使大人烦躁,失去耐心,而对孩子来说,他要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双手,哪怕摞高1块积木也需要反复地练习,这里既锻炼了手眼协调也练习了平衡感的掌握。
这种反复动作学习的过程对1岁多的孩子是必须的过程。为增加游戏乐趣,大人可以搭一个4~5块积木摞成的楼房给孩子看,然后装作不经意将楼碰翻,孩子先是一惊,但看你在笑,他也会跟着笑,之后他会高兴地学着一次又一次地把你搭好的楼房碰翻,在这之后培养他自己把积木摞起来就变得有趣多了。
孩子到2岁左右积木也应变得复杂一些,比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可搭出不同的图形,还可从盒子里拿出来,再按一定顺序排列回去,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
还有一些可以拼图的积木,孩子在拼出一个小动物之前可以先看完整的图形,在你讲解各部分特征后再让他拼回去,这里还有孩子对图形的记忆的训练。
总之积木虽简单,可玩的方式却很多,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4)塞硬币训练
1岁多的孩子将桌上的硬币拿起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但要把硬币变成游戏中的道具还是要下一些功夫。
首先将大小不等的硬币洗干净,数好数备用。每种大小的硬币准备3枚或5枚,游戏结束后要数清楚,以免孩子误服而你不能及时发现。
其次准备几个纸盒子,每个盒盖上挖出和硬币大小相对的长方形的孔,以刚好塞入一个硬币为宜,这可以提高孩子手指运动的准确性。
先把硬币混合在一起然后分别挑出不同大小的硬币,示范性地塞入不同的盒子中。
对小年龄孩子而言,可以将盒子涂成不同的颜色来帮助识别;但2岁之后盒子最好为一种颜色,让孩子在练习中识别硬币和孔的大小,以及练习配对。
在孩子会玩以后可以请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还可以比赛谁投得快,投得正确。
由于游戏道具是硬币,所以家长应始终在身旁监护,以免孩子将硬币食入口中发生危险。
2、握笔画画
是训练幼儿手眼协调的基础项目。孩子开始绘画是乱涂乱画,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可以让孩子有目的涂色。
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些简单轮廓画让孩子涂色,练习描虚线,感受线条的轨迹。画各种简单线条,几何图形,简单物体,既发展了孩子手的精细动作,又能通过画出的痕迹进一步激发他的兴趣。
3、训练孩子自己拿勺吃饭
几乎每一个小孩子都喜欢玩勺,都喜欢自己拿勺搅饭,并试着往嘴里放。这是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一个绝妙途径。孩子通过数次握勺舀饭,并且送往口中,很快手眼配合会越来越好,动作就协调了,这也为进入幼儿园自主吃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6岁:学龄前幼儿期协调训练应创设的环境
1、较复杂穿珠、拼插训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准备两种以上颜色的珠,可以按规律穿,或者是给他准备一些小的穿的玩具,如穿小饰品等。拼插也可以选择较为复杂的成型作品。
2、捏泥训练
家长准备超轻黏土,让幼儿练习搓、揉、捏的技巧,组合成成型作品。如:捏一个苹果,红的揉成球状压一个小坑插一根茶叶棍,绿的压捏成叶子,贴捏在小棍上成苹果。孩子越捏越有兴趣,而且难度也应该先由简单,再到复杂。
3、剪纸训练
准备一把孩子专用的安全剪刀、手工纸,先教孩子使用剪刀的技巧,让孩子随意剪,把纸剪碎就好。
达到较熟练时,家长给孩子在纸上画上各种线条:如曲线、直线、几何图形、简单图案(生活用品、植物、动物等),让孩子练习剪,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将不断得到提升。
4、剥大蒜训练
家长准备大蒜若干、小碗两个,和孩子一起剥蒜。
家长示范剥大蒜的动作让孩子观察,开始把大蒜瓣用冷水泡一下,这样好剥,增加孩子的兴趣,以后可以不泡,让孩子练习提高双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5、弹纸团训练
准备彩色纸团(最好用彩色打印纸)、一次性纸杯几个,把纸裁成由大到小的正方形,并揉成硬纸球。
先示范食指、大拇指弹珠的动作,用力把拇指弹出去,再让孩子来练习动作。
家长把纸杯摆在桌子的一边,用弹出的纸团把纸杯弹倒,请孩子来练习,再逐步增加纸杯数量,纸杯由大到小,纸团由大到小,距离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这种训练孩子的兴趣性很高,手眼协调能力提高的很快。
6、筷子夹豆训练
家长准备筷子一双、小碗一个、花生米、蚕豆、芸豆若干。
家长先教孩子正确的使用筷子的技巧,幼儿基本会使用筷子后,先练习夹纸团,能熟练地夹起纸团后,练习夹花生米,幼儿能熟练地夹起花生米时,就可以开始练习夹蚕豆、芸豆,甚至于夹黄豆。
通过这个训练,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进行比赛,看谁夹得快,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输给孩子一两次,也要赢也要输,训练孩子赢得起输得起,也让他体验自己能赢的成功的喜悦。筷子夹豆,可以训练孩子手眼的协调与控制能力。
以上我们主要和朋友们分享的是关于创设手(小肌肉群)眼协调的环境与训练方法。顺便提一下其它运动素质(大肌肉群),如进行拍球、跳绳、轮滑等训练。
其它运动素质,如动作速度、弹跳力、柔韧性、上下肢的灵活性等,与协调能力关系密切,这些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完成动作时把握动作技能的空间、时间、节奏等特征以及各部分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对幼儿整体的协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造力创设环境
1
什么是幼儿的科学探究?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雪是白的?花为什么会有颜色?河水为什么会结冰?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孩子们会带着这些好奇心与大自然和身边的事物接触,从中发现、感受、成长,这些其实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表现。
科学探究活动实际是培养幼儿思维活动的途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让幼儿在动脑、动手的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为未来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婴幼儿时期,是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好动、好问是幼儿的天性,“问”就表示他对事物的好奇,疑问,幼儿的科学探索从发现开始。
2
怎样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造力?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去发现,大胆提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家长要以多种形式、巧用身边的材料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操作类探究
案例1:一张餐巾纸,我和孙女一起玩
家庭每天吃饭都会用到餐巾纸,很多家长认为,餐巾纸只是用来擦手或者擦嘴,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环境创设的材料,那么教育作用就不一样了。
当时我每天在桌上放一张餐巾纸,过几天我换了一张画上图案的餐巾纸,孙女马上就会注意到,探究就此开始。
我们可以一起观察餐巾纸上的图画,包括内容、数量、颜色等,还可以玩餐巾纸变魔术的游戏,通过折叠的方式,变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
案例2:树叶的奥秘 A发现落叶;B树叶粘贴画;
可以有意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春夏叶子都是绿的,秋天叶子就变黄了,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就产生了,会问:“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会落下来?”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树叶变黄的原因,是为了减少水分和养料的流失,才能安全的过冬,而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新的树叶又可以再发芽生长了。
还可以告诉孩子落叶的用处,如做肥料、烧火、做饭,同时可以利用落叶,和孩子玩捡拾落叶的游戏,制作树叶粘贴画,整个过程中,孩子玩得开心,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案例3:竹签魔棒 A制作魔术棒;B变魔术;发散思维训练(数形成的概念与创造力)
可以把买来的肉串的竹签留下来清洗干净,一根段成两段,用刀削尖(不是很尖),用砂纸打磨光滑,即卫生又安全。
第一可以玩撒棍,玩的过程中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要小心一根不要碰到另外一根,还要最后看谁拿的最多。
第二,还可以跟数概念结合在一起,开展认知活动,玩数的形成,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2、实验类的探究
案例1:糖到哪儿去了
A:好吃的糖
家长可以准备几种不同口味的糖,拿出与家庭成员数量相同的糖果,并且让孩子去发糖,告诉孩子今天每人只能吃一块糖,让孩子在发糖的过程中,感受“一”和“许多”的概念,感知到数的意义。
吃糖时,可以每个家庭成员都说出自己吃到的味道,并且说出吃到的糖的名字,让孩子了解糖的种类和名称。
B:糖到哪儿去了
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喝一杯加了糖的水,让孩子猜测甜味从哪里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实验糖在水里的变化。
可以准备一杯凉开水和一杯较热的水,观察糖在水中融化的过程,让孩子了解糖遇到水(温水、凉水、热水)都会溶化,吃到嘴里因为有唾液也会溶化。
3、制作类探究
案例1:餐厅的饮食
在带孩子外出吃饭时,让孩子观察服务员的工作,认识职业特性,如服务员会记食谱,给客人端菜等。然后可以告诉孩子这些饭菜是厨师做的,这样孩子就有了生活经验,可以引导他们开始探究了。
回家就可以继续和他玩餐厅的游戏,准备一套餐厅玩具和超轻黏土,之后和孩子进行分工,一个做厨师一个做服务员,即动手又动脑,又有一个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2:有趣的纸
A:认识纸的种类;B:制作五色多角灯笼
孩子经常对纸充满好奇,喜欢撕一撕,团一团,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认识。针对幼儿这一特点,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纸有更多地了解,家长可以开展“有趣的纸”的探究活动。
(1)认识纸的种类
家长准备餐巾纸、图画纸、报纸、皱纹纸、电光纸、手工纸等不同种类的纸。
开始先在桌子上放同样的纸,几天后再放不同的纸,引起孩子的注意后,再将所有的纸拿出来,让幼儿观察、触摸,并且说说都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当孩子不知道时,家长应讲给孩子听。
(2)游戏《摸纸》
准备一个纸袋子,请孩子闭眼随意摸出一张纸,说说自己摸的是什么纸,干什么用的。
(3)游戏:《谁不见了?》
把各种纸逐一摆在桌上,让孩子识记,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拿走一张纸问:谁不见了?
反复玩几次,每次的纸都不一样,让幼儿通过观察巩固对几种纸的认知,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
(4)感知不同材质的纸
家长拿出各种常见纸让幼儿看看、摸摸,问:你看看这些纸一样吗?幼儿:不一样,餐巾纸软软的、画画纸白白的、皱纹纸上有小道道、电光纸滑滑的、报纸上有好多的字等。家长应肯定幼儿的回答,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我是看的、用手摸的。
(5)小实验:了解纸的特征
家长在桌上洒一些水,让幼儿想办法怎么办?幼儿:用毛巾擦、用餐巾纸擦,家长让幼儿用餐巾纸擦,问:餐巾纸为什么能擦干水呢?引导幼儿观察纸巾的变化(湿了),说出纸能吸水。
家长拿打火机问:纸用火烧会怎么样? 家长把一张纸点燃,幼儿观察(迅速熄灭,注意安全),引导幼儿说出纸容易燃烧(进行安全教育)。
给幼儿一张纸,让他揉团、撕纸观察,引导幼儿说出纸容易褶皱,撕坏(进行爱护纸张的教育)。
(6)制作五色多角灯笼
我和孙女玩纸的时候快过春节了,我说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挂什么呢?孙女答:灯笼。我说我们就制作一盏五色多角灯笼挂起来吧。
通过探究活动幼儿认识了各种纸,知道了纸能吸水、容易撕、容易褶皱、容易燃烧,知道了纸有很多的用途,以后用纸一定要节约,注意安全。
这个作品需要幼儿对物品的观察,数学的等分概念,在探究基础上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家庭智力教育环境
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1、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尽量做到和孩子说话时要语速适中,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重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智力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材料的提供应是多样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吸引幼儿兴趣,让幼儿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事物的认识。家长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应安全卫生,有人防护。
3、 重视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4、 在家庭环境中不要给幼儿投放过多的玩具和图书。
家长朋友们,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程跃博士说:“园所的教育只是一半的教育,另一半更重要的教育在家庭,最初类拔萃的孩子都是家园共育的结果”。
从幼儿成长的角度,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宝宝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谢谢聆听!
问题答疑
Q: 孩子刚入园,去幼儿园一直哭,约定好了不哭了,一会想起来又哭,如何快速的让他适应幼儿园生活,解决分离焦虑?
A:孩子从家庭走上社会—幼儿园,是从个体走向集体生活,对孩子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幼儿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也是孩子情感成长的大好机会。
适当让孩子哭一哭,也是一种情感宣泄,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人员有一个适应过程,孩子不能及时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这只是一个自然的、必经的过程,这完全属于正常现象。
家长尽可放心,只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和班级老师保持随时沟通,达到家园积极配合,孩子很快就能平稳度过分离焦虑期,你的宝宝就会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次。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宝宝才能早点适应:
(1)不做负面的心理暗示
家长心态起重要作用,据了解,入园适应困难的孩子,其家长多是忧心忡忡,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
孩子是很敏感的,而且他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绪来体会幼儿园,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会让孩子认为幼儿园不好,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产生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
(2)少叮嘱告诫
家长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约定不要哭,尽量和孩子分享开心快乐的事情。也不要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要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3)相信孩子和老师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引导孩子尝试着去做,家长应该坚信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家长和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是相信老师,相信老师也很重要,幼儿园的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学习,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会是家长解决焦虑心态对幼儿影响的重要作用。
Q:孩子胆小怕生,不喜欢与人打招呼,怎样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及擅长与人交流的能力?
A:孩子胆小怕生是属于退缩型的孩子,退缩是指儿童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生性腼腆 、胆小、好独处,性格比较内向、拘谨,不愿接触人,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防护反应。
建议家长多带领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带孩子走出家门,平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开展交友活动,先从孩子熟悉的亲戚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作客,让他们一起讲故事,玩玩具;多外出郊游、旅游等,创造多种机会,培养他的合群性格。
孩子有了与人交往的经验就可以带领孩子走出户外,如带孩子去小区游乐场、公园、动物园等孩子比较多的地方,引导孩子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结识、玩耍。
当孩子表现出害羞胆怯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勇气。让孩子从中体验友谊,温暖,同时对孩子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
家长见到了熟人、亲戚、朋友先主动热情地问好打招呼,再要求孩子打招呼,事后给予表扬鼓励赏识。逐渐增加他的社交能力。
Q:我儿子现在两岁零十天,语言发育较好,1岁十个月开始说长句子,两岁的时候突然间开始口吃,就是说第一个字的时候要重复好几遍,后边的句子说的挺顺利,这个现象持续了十天了,我想知道除了我所做的,还有什么方式帮他吗?
A:孩子两岁多时出现口吃,是很正常的的现象,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口语发展是最快阶段,大脑发展速度也很快,他们学习新的生活用语,一听就能记住,而且有很强的表现的欲望。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超过语言的发展,有时表达不准确,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说话不流利、紧张是难免。所以口吃的现象往往出现在这个年龄段。家长不必担心,紧张。建议:
(1)家长先解除紧张心理,保持轻松平和的气氛,孩子才能放松。不要刻意纠正,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
(2)家长平时和孩子说话要放慢语速,孩子讲话时要认真听,无论他讲得流利不流利都不要打断,弱化口吃现象。
(3)多让幼儿背诵儿歌、古诗、唱歌,提高幼儿的语言流畅性,是发展口语的好方法。也可以当幼儿想表达一件事时,家长提醒他先想好了慢慢说。说得好也不急于表扬,让孩子感到这是很自然的事,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Q:4岁前都是跟着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很少管,今年开始妈妈自己带,发现孩子喜欢乱咬东西,睡觉喜欢把东西垫在小便的地方或身体趴着把手放在小便的地方摩擦等,要怎么引导?
A:通过家长描述,这些问题是属于儿童性行为的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详细解析,只针对家长描述的情况解析。
首先特别要指出的是,有这种行为与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关,如果双亲与孩子较疏远,感情淡漠,亲子关系没有发展好,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会促使孩子利用自己的身体刺激来求得安慰,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慰癖”。
也有一种是身体内储存铁缺乏导致茶酚胺代谢混乱有关。要有效的纠正这些行为不能用简单禁止和生硬处罚反而会使问题加重,影响其后期性心理的正常发育。建议:
(1)家长不要长时间让孩子单独待在一边,要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其她兴趣,转移注意力。
(2)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近、交流使他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心情舒畅愉快。这样自体刺激行为才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这里需要警示家长,3岁前是亲情关系发展的关键期,千万不要不管孩子,随意把孩子丢给老人或其他人抚养,问题发生了再纠正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事半功倍。
Q:宝宝容易发脾气,而且很急,上来一阵怎么说都不能缓解?
A:宝宝容易发脾气,而且很急,不容易缓解,这种问题的表现往往是任性,不讲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家庭早期教育不当或是家庭环境中的成员脾气暴躁所引起。
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良好行为,如自己静静地在一旁画画、看书、玩玩具而不吵闹,家长认为只是孩子应该做的、便视而不见,也不给予表扬和肯定。相反,对于孩子发脾气、吵闹、哭叫,在地上打滚,父母确总是去干涉,想尽各种办法去哄、迁就、妥协达到孩子意愿为止。
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肯定会引起父母的重视和注意。无形中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强化。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冷静处理,采取不予理睬,既不对孩子让步也不处罚孩子。孩子闹够了,知道用这种方法达不到目的。
如果孩子哭闹或发脾气,无论持续多久,父母都要坚持不理他,家庭成员一定要一致教育尤其是老人才能奏效。
当孩子情绪稳定了再给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遇到事发脾气,哭闹是没有用的。发脾气、任性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如果孩子蛮横任性,发脾气,对人无礼,破坏物品,就要对他惩罚,不是打骂、吓唬和体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体罚方法;
(1)剥夺机会:如果发脾气乱扔玩具物品,不听劝阻,父母就把所有玩具藏起来,使他一段时间没有玩具玩。
(2)如果发脾气,不听劝阻,父母可以剥夺他的快乐:不让他看喜欢的动画片、假期说好的出游取消,不和她游戏、不给他讲故事、不买答应给他买的玩具图书等,以示惩罚。
(3)态度语言暗示,父母的态度和语言也可对孩子进行责罚。孩子会从父母的语气、音调、表情、态度中觉察出对他行为的不满、伤心、和失望。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会为重新得到父母的欢心和爱,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提醒家长责罚孩子时请记住:
(1)不要光听孩子口头的认错,而是要他用行动改正。
(2)不要很快饶恕孩子。只要有一、两次很快饶恕了他,他就会一件错事还没了结,又大胆地去做另一件错事。因为孩子知道,他只要以求饶,父母就会轻易地宽恕他。
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朝形成的,纠正也是需要时间,贵在坚持,我们不要溺爱,要讲教育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