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宋瓷茶盏的源流及演变
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前言
从中国陶瓷史的角度,来探究宋瓷茶盏的造型形态。
溯源其背后的历史渊源,阐释中国古代以实用为宗旨的创造理念,理解中国悠久而深厚的茶文化和宋代人的喝茶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探索宋瓷茶盏特有的美学特色。
一、宋代茶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而在宋朝,茶风更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宋代蔡修在《铁围山丛谈》中说: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花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在宋徽宗时代,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用李靓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与恶人皆不可与其为友”。
在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士大夫文人的赞扬,他们将平时的喝茶品茗与探索自然之美,品味生活之乐,感悟生活之理等精神追求相融合,使唐朝刚刚成型的茶文化精致化、高雅化、审美化、艺术化,最终构成了宋朝特有的茶文化。
茶杯形似碗,但较碗较短,有开口,有小脚,是饮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器皿,《博雅》中说:“碗”是在唐朝之前出现的,宋朝的时候就有了这个名字。
唐盏,紫金的,白玉的,银的,水晶的,琉璃的,十分的漂亮,是用来下酒的。
到了宋朝,瓷器就成了茶艺比赛的主角,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成熟,至唐、宋两代,在工艺上均已臻至日用用品历史上无法超越的高峰。
在这一过程中,“杯”的艺术不但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也达到了一个极其灿烂的阶段。
自唐代起,以陶器为主,而以金器为主的茶具则很少见到铁制的茶杯,比起陶制的茶杯,差了十万八千里,根本上不了茶馆的桌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唐代到宋代,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更喜欢使用廉价、耐高温、耐高温、能保存香味的瓷器来泡茶。
总体而言,在古茶杯造型上的改变,一是由于人们奉行“工夫好,必须首先利己”的宗旨,追求其实用性和阔绰。
二是从茶艺的实际操作入手,追求精致,追求高雅,也是宋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通过对宋代瓷器茶杯的发展和演化,可以看出喝茶之人的修养和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茶文化意蕴。
这表明,在中国古代,茶器的设计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繁复,而是要反映出一些理念,证明那个时代的人类价值取向在不断提高。
二、盏的来源及其演化
最早的时候,喝茶的器皿大多是与其他的食器兼用,也就是把生活中的饮茶器皿和喝茶的专门器皿混为一谈。
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关于茶具发展历史的记录,最早期的是两汉时期,三国时期,与饮酒一起用的“杯”。
在注重饮茶的唐宋时期,人们不仅注重茶叶自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四者的综合影响感觉,还注重茶具的完整、精巧,甚至是茶杯自身的艺术美,进而追求心地的调适和和谐。
唐代及之前的茶具、餐具尚未彻底分开,人们在喝茶时都使用“钵盏”。这是一种陶器或瓷器制品。
从唐朝起,茶具逐步从酒具和食具中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在唐代、宋代,以“比试喝茶”为时尚,《茶经》沿袭古代习俗,将“茶盏”称作“碗”,而在当时文人雅士的诗词中,则多称作“瓯”。
根据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当时生产“茶杯”的地区分布在浙江越州、湖南岳州、河北邢州。
各地瓷窑生产出来的茶盏,因为烧造技术、流程和传统风格的差异,都呈现出白、黄、淡青、褐等釉色。
陆羽觉得,越州的富贵茶,最好的就是瓷杯,瓷杯的颜色像是玉石,但颜色却是浅浅的。其次,便是岳州了。
陆羽也评价越州窑瓷器似玉,似冰,将碧绿的茶水融于其内,使“半瓯碧带绿”,并以自身浅蓝的釉色相互呼应,因而起到了有益茶叶的作用。
对这一点,文士们也是赞不绝口,例如施肩武《蜀茗茶》诗云:
“初盛蜀茗的越杯新,淡淡的烟火在轻处调和顺。”
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原方及团茶》中写道:
“赤炉垂霜枝头,越瓯满井花瓣。”
他的《答友寄新茗》中,亦有“吴瓯湘水碧色如新”之句。
中国自古就有“茶叶在唐朝兴起,在宋朝繁荣”的说法,宋朝的茶杯,又以“斗茶”时使用的那一种全黑色釉面的建盏最为突出。
建盏,亦称乌泥杯,黑色杯,紫杯,宋代以福建建州为主。
建盏之所以在宋朝深受“斗茶”爱好者们的喜爱,是由于宋朝人在举办“斗茶”的时候,所用的茶水都是洁白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宋朝,建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的原因。
建盏是黑色的,与白色的花朵相映成趣,因此,想要参加“斗茶”的人,更是欣喜若狂。可见,他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除了这些,还有大量来自官窑、定窑、汝窑等地方的青釉、白瓷茶杯,上面刻花图案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这一切都说明了茶道的艺术,对于茶器的精妙程度有着极大的需求。
根据出土材料分析,其与碗的不同之处在于碗的口更大,杯身更粗,杯底更粗,而茶盏形似斗签,呈倾斜或倾斜的圆弧。
在南朝之前,茶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茶杯,它与普通的饭杯一样,是一个多功能的工具。
它仍未摆脱人们日常使用的食盆,在形状上与现今家用食盆大致相同,但它的形状比较简单,制作技术也比较简单。
到了唐代,出现了专门用于喝茶的茶杯,作为一种日常的喝茶工具,流行起来。喝茶的时候,用来喝茶的碗要比用来喝的大一些。
与普通的饭盆相比,其外形、用途均有不同之处,只是个头较低,孔径较大,有花瓣型,直腹型,弧腹型。
这只茶杯,比一般的杯子要大一些,但和现在的杯子不一样,它呈“纤纤状”,就像是一个古老的杯子。
到了宋朝,这个类型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碗,它的碗壁倾斜,它的形状非常的小,并且它的制作非常的精细,它的设计也非常的有针对性,这样的设计对它的发挥和保存茶叶的香气是非常有利的。
三、托词的来源和发展
茶叶喝法还规定了杯托形状的改变,杯托本来就是为避免茶杯下端被烫伤而设计的。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盏盘的产生时间最晚于唐朝,而晋时期已有青瓷盏盘的存在。
在魏晋时代,喝茶还停留在煮沸的时候,因为刚刚烹制出来的茶叶和稀饭并不方便用手去捧,因为那样会烫伤手指,所以一般都是用盘子来保温的。
根据唐朝李匡义的《资暇录》,唐朝建立(780-783年),有一次,崔宁的女儿将茶杯放在盘子里,为了防止茶杯掉下来,就用蜡烛在盘子里做了一个圈,将茶杯牢牢地锁住,这样喝起来就不怕茶杯掉下来了。
唐朝的杯盘形状多种多样,有荷叶形、莲瓣形、海棠形等等,较二晋南北朝时期更为繁盛。
唐代的茶杯制作,十分注重对杯的整体造型。
茶杯托盘的基础形状大体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底部凹陷,中部无托盘,形状为圆形,形状似荷叶。
一种类型的茶叶托是由一个盘子构成的,盘子的形状是圆的,盘子的高度高于盘子的表面,形状是不同的。
这只碗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由唐人发明,四瓣莲叶组成,这只碗看起来很漂亮,很优雅,碗的底部有一个很深的坑,坑里装着一朵莲花。
另外一种是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托盘的形状各不相同,都比托盘高出一截。
有些是莲花状,略高于平台,有些则是比平台更高,像是张开的大台。
到了宋朝,这种茶具的样式也更为丰富,已经演变为一种装饰性的装饰品。
与唐代晚期相比,宋代的茶盏较早出现了较精致的灯盏,常见的有盘边、盘脚、开口盘等形制。
大部分茶杯的边缘都有图案,而且有细密的纹路,茶杯的外形是莲花的形状。盘形边缘有褶皱,底部有一个高的凸起。
宋人设计的茶盏口略大,而盏足又过小,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盏托来增加茶杯的稳定性,以免喝水的时候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宋朝其它少数民族也受到汉族的影响,有了喝茶的习俗,据资料显示,五代时期的契丹人也有了喝茶的习俗。
在辽代张世墓葬中,我们发现了一幅供人喝茶的茶杯,这幅画中的茶杯与宋代的茶杯一样,但尺寸却有很大的区别。
在宋代,由于饮茶风气的兴盛,壶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盏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的造型严谨,笔直,漂亮,装饰与琉璃更加讲究美观,精美,耐人寻味,并且着重实用。
到了这个时候,瓷器的茶杯就成了宋朝特有的茶叶器皿,按照茶杯的形状和镶嵌方法,宋瓷盖托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碗状的托圈式(包括空心式),一种是托心下凹式,一种是圆筒上凸式等等。
结语
宋瓷茶杯不仅在对唐瓷的传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整体上看,宋瓷茶盏在形体上遵循着“由繁趋简”再“由简趋繁”的演化过程,显示出这一时期的手工器技艺高超。
这一时期,宋瓷的发展与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等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宋朝对其独特的展示与继承,更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邦 江 .宋代 民俗诗研 究[M].南京 :南京大学 出版 社 .2010.
2.(清)朱瑛,傅振伦译注 .陶说 [M].北京:轻工 业 出版 社 .1984.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