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老北京人口碑成就金字招牌虾米居

 

老北京平民虽然囊中惭愧,但也不满足于终年总啃“窝头熬白菜”(昔日北京典型的平民家庭饭食)之属,他们也往往有馋了的时候;而专为这些平民解馋的理想酒肆,便是虾米居。

虾米居位于阜成门外月墙吊桥内,傍河而设肆,开业于明代,本名永兴居,以卖从柳泉居趸dǔn 来的甜、苦两种黄酒出名。其招子上写着“葡萄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十四个醒目的大字,摇曳于空中,招来四方酒客,举杯传觞,猜拳行令,极尽一时之宴乐。

石继昌先生在所著《春明旧事》中,讲了一个“虾米居”的故事。他说:

“虾米居本名永兴居,位于阜成门瓮城,后临护城河,是一个小酒馆,春夏间专卖捞自附近河水的小青虾,炝而食之,味极鲜美,冬季则自制兔肉脯,是下酒妙品。此处介乎城郊之间,环境优美,小酌其中,颇具别趣。旧时西山煤工贩运,多出入阜成门,风沙习习,驼声橐橐,更增野意。护城河河道甚宽,两岸杨柳摇曳生姿,一二扁舟摆渡其间,大有水乡风味。时逢冬令,坚冰在河,则有冰床往来渡客,幼童三五相伴高呼:‘上虾米居买兔肉脯去!’诗情画意兼而有之。现护城河遗迹早已无存,城墙亦改为通衢,思之令人神往!记得该店的市招上明明写作‘虾米居’,其永兴居本名反为所掩了”(《春明旧事》,石继昌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48页,“旧京店名别致多”)。

金受申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北京通”专栏之名,在《立言画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记述清末民初京城生活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出版社以《老北京的生活》为名结集重印。

在这本书中,金先生也说到虾米居:“虾米居本名永兴居,地在阜成门外吊桥东,西郊第十二派出所东隔壁。至于为什么叫虾米居?除锡酒壶上镌此三字外,别无标识。连掌柜刘某,也说不出缘故来,想是和李西涯虾菜亭的虾字,一样讲法,本不必有虾,更不必产虾的(但据评书界先辈杨云清说,五六十年前,此地曾产青虾)。”

“虾米居专卖柳泉居的北京黄酒,也可说是仅存的黄酒馆之一。”“虾米居以‘兔肉脯’、‘牛肉干’出名。”“虾米居的风趣是:夏日后院临河高搭苇棚,后墙开扇形、桃形等空洞,嵌以冰震纹窗棂,冰碗瓜桃,玉杯琥珀,西山秀色,直入座中,高槐蝉鸣,低柳拂水,足以遣此暑夏。冬日雅座中,纸窗朴古,红泥火炉,高烧蜡烛,西北风过冰吹来,烛影摇摇,又是一番闲暇境界。”

“阜成门外,以前有‘阜成茶园’戏馆,在九城关厢戏馆中,可以称为特殊规模宏大的戏园,谭鑫培曾在此演戏,戏毕即在虾米居小饮,所以此地亦曾脍炙人口”。(《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著,北京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96~197页)

金先生所写文章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比石继昌先生所写要早些年。两人都说到“虾米居原名永兴居”,石先生说“该店的市招上明明写作‘虾米居’,其永兴居本名反为所掩”,金先生则看到店里的酒壶上镌刻有虾米居三字,至于为什么叫虾米居了,他说是“连掌柜刘某,也说不出缘故来”。左近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给这小酒馆起了个外号,就叫“虾米居”,店家也认了这称号,于是在市招,也就是牌匾上,索性“虾米居”,便是连店里的酒器,也刻上“虾米居”。

别看地处阜成门外护城河边,也别看酒馆虽小,连著名的京剧名角谭鑫培、评书界先辈杨云清等都频频光顾,金受申、石继昌等人都慕名而来,虾米居却是曾脍炙人口,名声了得!从砂锅居、烤肉季到虾米居小酒馆,在字号上并不拘泥于自己所起,而是唯消费者马首是瞻,唯消费者给的“俗称”是从,并把这俗称郑重其事、堂而皇之地刻到牌匾上,让“外号”——“转正”。恰恰如此,也便有了“众口铸成金字招牌”,也便最终修成了正果。

(文/袁家方)

满族文化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