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出的“自我意识”:朗姆酒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独立是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这场庞大的革命活动就像一场精心炮制的化学实验,在混合了各种“原料”后,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如果说这场“实验”的导火索是“波士顿倾茶事件”,那么,整场“实验”的催化剂就是朗姆酒。
朗姆酒
小东西大作用
18世纪70年代,为了抗议英国剥削殖民地利益的“茶叶法案”(Tea Act),一群北美人组织起来,他们自称“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并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无代表,不纳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茶叶法案”(Tea Act)引起不满
1773年12月16日,一群“自由之子”乔装成美洲原住民,潜入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了海中,以此来抗议北美十三州没有英国国会代表,却有纳税义务的不公现象。从此之后,英国与北美十三州的矛盾被摆上了桌面,北美独立战争一触即发,不过,星星之火想要燎原,缺不了催化剂,对美国人来说,这个梦寐以求的催化剂就是朗姆酒。
波士顿倾茶事件
自16世纪开始,英国就有了殖民全球的想法,这种野心的背后,部分原因是为了填饱嗷嗷待哺的国民。英国国土狭小,地力贫瘠,无法提供给城市化过程中的市民足够的食物,所以他们在寻找殖民地的时候,目标全是物产丰富之地。历史作家利兹·克林汉姆(Lizzie Collingham)在他的书《饥饿帝国》(The Hungry Empire)中写到:食物帮助英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最终也瓦解了日不落帝国。在这场关于食物的矛盾中,朗姆酒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海员们爱不释手的饮料,最终摧毁了大英帝国的骄傲,帮助北美十三州成为了大国游戏的新玩家。
朗姆酒的三个作用
朗姆酒是一种烈性酒,由甘蔗汁发酵蒸馏制成。16世纪时,西印度群岛被欧洲人开辟为种植甘蔗的殖民地。在制作蔗糖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只要加一些工序就能制成甘蔗酒,于是朗姆酒就出现了。作为制糖产业的附属产品,朗姆酒很快风靡加勒比海地区,后来经由英国商船转销至世界各地,成为最早的全球性商品之一。海员们最开始喝朗姆酒只是权宜之计,为了饮水卫生不得不喝,慢慢习惯之后,朗姆酒就成了生活必需品。因为跟海船打交道比较多,北美十三州人民也喜欢上了朗姆酒。
朗姆酒
17世纪70年代,一名叫约翰·特纳(John Turner)的北美船长开始了酿制朗姆酒的尝试。他最开始只是贩运货物的商人,将北美的木材运至加勒比海,再将后者产的朗姆酒和甘蔗糖浆(molasses)运回北美。他的家人自学了蒸馏技术,并用甘蔗糖浆制成了朗姆酒,从此开启了北美自产朗姆酒的历史。
甘蔗糖浆(molasses)
朗姆酒很快成了北美十三州最受欢迎的饮料,到独立战争前,仅仅马萨诸塞州就有近140家朗姆酒厂。朗姆酒大受实业家的欢迎,不仅在于“刚需”旺盛,还在于它是整个奴隶贸易的“一般等价物”:商船从加勒比海出发,将甘蔗糖浆送到北美,然后商船满载由糖浆换来的朗姆酒驶向非洲,再用朗姆酒换回一船奴隶,最后将奴隶运往加勒比海的甘蔗园,周而复始,所有人都赚得盆满钵满。
加勒比海地区的蔗糖庄园
北美朗姆酒厂的产品虽然质量一般,比不上加勒比海出产的朗姆酒,但却极受北美人欢迎,成为十三州劳动人民最爱的烈酒,人均年消费量达15升。嗜饮朗姆酒不仅使得北美酿酒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十三州的商业贸易。比如,南方州会向北方州出口稻米、水果等特产,以交换小麦和朗姆酒,北方州则在交易中逐步依赖南方州的广大市场。因为朗姆酒,美国南北州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概念。
北美十三州
当然,朗姆酒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塑造十三州的统一关系,还在于它是各种政治力量的粘合剂。正如奥地利的咖啡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一样,北美十三州的生活中心是酒馆。在酒馆中,不仅可以打听消息、讨论买卖、举行聚会,甚至后来连政治宣传、选举拉票等活动也搬到了这里。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就曾感慨要想干成什么事,必须与酒客厮混,并抱怨说在酒馆为酒客买朗姆酒的单可不便宜。看到了酒馆的社交作用,很多人便把这里当成了高谈阔论的“政治中心”,前文所说的自由之子,就常常在酒馆中举行集会。后来当英国对北美的态度变得咄咄逼人之后,酒馆就变成表达不满的论坛,在一杯杯朗姆酒中,北美十三州人“喝”出了“我是美国人”的自我意识。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朗姆酒的第三个作用,是直接引起了北美十三州对英国的敌意。法国殖民地不产朗姆酒,他们的甘蔗糖浆价格比起英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要便宜许多,于是成为了北美酿酒业的主要供应商。此举引起了加勒比海英国甘蔗园主的不满,在他们的游说下,英国于1733年推出了“甘蔗糖浆法案”(Molasses Act),对大英帝国以外生产的甘蔗糖浆征收重税,这种做法立刻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的不满。
后来由于“七年战争”爆发,英国派重兵驻扎北美,并要求北美殖民地承担军费,同时为了偿还战争债务,又推出了怨声载道的“食糖法”(Sugar Act),表面上取代原有的“甘蔗糖浆法案”,以作出减税的姿态,但由于执行方式蛮横,最终结果相当于变相加税,北美人民怨气冲天,就在此时,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汤森(Charles Townshend)也出来火上浇油,他颁布了“关税法”(Tariff Act),宣布对进口商品收重税,并扩大了海关的搜查权力,造成英国官方与北美人民的暴力冲突。
查尔斯·汤森(Charles Townshend)
北美十三州人民无法再忍气吞声,对他们来说,这十三个州在英国国会没有一名代表,却有向大英帝国缴税的义务,如此不公平的举动,说明英国根本没把十三州当自己人,本就已经出现独立思想苗头的十三州居民纷纷揭竿而起,联手抗英。所以约翰·亚当斯后来回忆说:甘蔗糖浆是美国独立不可或缺的材料。
朗姆酒对世界格局影响的余波
实事求是地说,朗姆酒之所以能成为北美十三州独立的催化剂,也得益于后者自身独特的条件。同为受压迫的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和东印度群岛却从不埋怨宗主国英国。因为西印度群岛的奴隶力量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反抗势力,而甘蔗庄园主又舍得在议会中“交朋友”,所以他们的利益总会得到“特殊照顾”。在东印度群岛,英国官员和商人虽然身处当地,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只是应付临时差事,最终肯定还要返回英国,所以对当地感情不深。反观北美十三州殖民地,至独立战争前夕,当地居民已经是当初移民的重孙子辈了,早已没了对英国的归属感,而且在英国无数次的挑衅中培育出了北美人的身份认同,所以他们拥有脱离英国的主观动机。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北美十三州的独立,虽然直观上对大英帝国是一大损失,但也未尝不是一招“活棋”。18世纪初,英国仍旧是欧洲经济市场的一部分,85%的商品输往欧洲,欧洲也依赖英国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使有志于称霸欧洲的英国芒刺在背。而到了19世纪初,英国几乎从欧洲市场抽身而出,70%的商品都被美洲、非洲及亚洲殖民地消费。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美两国重启贸易往来,美国变成了英国商业圈的重要伙伴,这为英国保持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做出了经济多元化的贡献。从结果来看,北美十三州的独立,让英国从焦头烂额的殖民地矛盾中解脱,也盘活了出口贸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独立宣言》代表美国独立
朗姆酒真可谓“小东西大作用”,它诞生的过程,从种植甘蔗,到蒸馏制酒,再到酒馆贩售,几乎影响了北美十三州的方方面面,不仅使北美十三州因为贸易紧紧联系在一起,还启迪了当地人民的“国家”观念,最终在酒馆里,北美十三州人民义愤填膺,达成了同仇敌忾的信念,毫不夸张地说,朗姆酒促成了北美人的觉醒,在美国独立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
《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埃里克·方纳
《美国历史》爱德华·钱宁
《饥饿帝国》利兹·克林汉姆
《约翰·亚当斯传》隋肖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