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关于“黄芪”的传说随笔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而关于黄芪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一个传奇的故事在《新唐书▪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中记载说,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另有一传说流传甚广,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人,非常善良,姓戴。他长得比较瘦,脸色比较黄,所以大家就叫他“黄耆”,他很精通针灸。这个人待人接物谦和,很有礼貌,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某一次,这个老人在救助一个坠崖的小孩的时候不幸身亡。后来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把长在老人坟墓边的一种味道有点甜,可以补气,止汗,消肿的一味草药叫做黄芪,在民间这种草药救了很多的病者,从此流传开来。

其实华夏中医药文化在历代文人们的诗词歌赋里也是有精采华章,关于黄芪的妙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诗云:

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到作团。

老子从来不兴浅,向隅谁有满堂欢。

说到重用黄芪的治疗作用,就不能不提到民国初期北京名医陆仲安。陆先生医术高超,在民国初期名重一时,他擅长运用黄芪、党参治疗疑难大证,人称“陆黄芪”。孙中山先生病危时,陆先生曾应邀为孙中山先生会诊。1920年秋,陆仲安先生为胡适先生治病,采用超大剂量的黄芪党参为主的方剂治好了胡适先生的水肿病(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胡适先生病愈后,于1921年3月30日写了“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的题记,记述了这件事的始末,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其文如下:

“林琴南先生的文学见解,我是不能完全赞同的。但我对于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与林先生一样。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仲安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

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臌,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去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到参芪各十两,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灭,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

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他的成分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黄芪也是广东人常用的熬汤料,主要突出的功效就是用于补气。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由于补气功效明显,黄芪被中医誉为“补气之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