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山边点点红,正是杨梅成熟时
初夏时节,酸甜可口的杨梅也开始成熟了。杨梅是地道的中国水果,在我国的栽培食用历史已有上千年。 杨梅果实色泽鲜丽,风味极佳。自称为杨梅“本家”的宋人杨万里的咏杨梅诗:“玉肌半醉生红粟,墨晕微深染紫囊”、“火齐堆盘珠径寸,醴泉浸齿蔗为浆”,则将杨梅的色、味、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杨梅别名白蒂梅、圣生梅、树梅等,其果实色泽红艳很像玛瑙,且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素有“果中玛瑙”的美誉。李时珍《本草纲目》:杨梅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 古人关于杨梅的描述 《开宝本草》:杨梅生江南、岭南山谷。其树像荔枝树,而叶细阴青;果实似水杨子,生时青,熟时红。其肉在核上,无皮壳,四月、五月采摘。南人腌藏为果,寄至北方。 《本草纲目》: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杨梅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 《林邑记》: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重之。 《物类相感志》:桑树上嫁接杨梅则不酸。杨梅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无。此乃物理之妙也。 《博物志》:地瘴处多生杨梅。 杨梅的药用价值 杨梅果性温,味甘酸,归肺、胃经,具有生津解渴、消食和胃、收敛止泻等多种功效,常用于烦渴、积滞、吐泻等情况,是夏天解暑渴、开胃口之良品。《随息居饮食谱》言其“醒酲,止渴,活血,消痰”。《食疗本草》言其“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闷恶气,亦能止痢”。 ■生津解渴 夏天暑热多汗容易损耗人体津液,杨梅味甘酸,酸甘可化阴生津,有助于补充人体丢失的津液。对于怕酸的朋友可以用点白砂糖拌着一起吃,白砂糖性平味甘,口味清甜,可以增强杨梅生津解渴的功效。 ■ 消食和胃 杨梅入胃经,带酸味,中医认为,杨梅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胃酸分泌,食之既可以提高食欲,又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夏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胃肠胀满的朋友,可以试试吃点新鲜的杨梅,老少咸宜。此外,适当吃点杨梅也有助于预防晕车反胃。 ■ 收敛止泻 中医认为酸主收涩,酸味的食物可以抑制肠道蠕动。夏天喜食生冷,生冷食物容易伤脾生湿,湿邪容易导致腹泻。杨梅味酸涩,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腹泻患者。现代医学也证明杨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病菌有抑制作用。 杨梅除了当作水果外,书中还记载了盐藏、蜜渍或者糖收等食用方式,此三种方式制作出来的杨梅口味皆佳。 《开宝本草》:杨梅盐藏食,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后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 《本草纲目》:杨梅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盐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脏下气。 杨梅在食用前最好先用淡盐水浸泡15分钟,可以降低杨梅的温性,还有助于去除果子中虫子。 糜烂性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不宜食用杨梅,因为杨梅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杨梅不适合湿热内蕴之人食用,古籍有记载杨梅“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多食令人发热”、“多食发疮致痰”。 盐藏杨梅 【来源:内容综合自黄穗平说脾胃、重庆市中医院、药膳与营养、《本草纲目》刘衡如 刘山永校注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