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如何逆转甜蜜的杀手——糖尿病?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熟悉的旋律响起,嘴角跟着微微上扬。此时,脑中浮现一个字“甜”。甜,是种味觉上的美滋滋,甜,是种感觉上的美好,甜,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甜是个好东西,但,也并非绝对的好。有一种“甜”让生命无法承受,那就是“甜”到忧伤、“甜”到心累的——糖尿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已成为流行病,患病率由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1.6%,已步入全民“甜蜜烦恼”时代。

1、“盛糖”大国

2007年,中日医院杨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组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这个数字让当时卫生部的官员很难接受,甚至有人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信质疑这个结果。

然而在杨文英教授公布这个数字的15年前,因获普利策奖的科普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而出名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戴蒙德教授的这个预言在当时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没有引起重视。今天“戴蒙德预言”不幸被证实。

据201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根据这项开展于2010年的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患者人数达1.14亿,超过印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显示,2015,中国有1.096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居世界首位,其中II型糖尿病占90%以上。IDF预计至2040年,中国糖尿病成年患者数量将达到1.507亿。

我国7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

【注】WHO:世界卫生组织;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IGT:糖耐量异常;IFG:空腹血糖受损;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血糖1 mmol/L=18 mg/dl。

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糖尿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中国是糖尿病大国,被称为“糖朝盛世”,我们该反省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一?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度切合,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排名前十国家

中国人得糖尿病将是大势所趋,中国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人未来全都转为糖尿病患者,那将会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带来多大的冲击?”糖尿病专家李光伟如此担忧的说。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会成为糖尿病前期。成为糖尿病前期以后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都有转变成糖尿病的风险。中国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变目前肆意的饮食习惯、继续久坐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多的小胖子诞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变成糖尿病大军的一员。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度切合,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对于糖尿病前期,世卫组织的诊疗指南并不推荐药物干预。唯一能够阻断他们继续演变成糖尿病的办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预,也就是当一个人拥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运动时间时,要学会吃和运动。糖尿病患者在美国穷人多,在中国“富人”多。在美国,是穷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国,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如此分析国人的糖尿病现象。但这里的“富人”要打引号。美国的有钱人注意饮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务、去健身房锻炼,把身体练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而经济状况较差的美国人为了省钱,吃便宜而高热量的食品,也没有钱去健身房锻炼,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中国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着美国穷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发也就不言而喻了。荷兰饥荒研究。199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糖尿病领域著名的“荷兰饥荒研究”。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饥荒时在妈妈肚子里挨饿出生的荷兰人与之后一年食品供应正常时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发胖,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我国的三年大饥荒等研究。2010年,《糖尿病》杂志发表了马冠生等人“2002年中国国家营养和健康横断面调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农村受试者7874人。结果发现,遭遇过1959-1961年三年中国大饥荒的胎儿与儿童,成年后患高血糖症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其中,又以后来营养过剩者更甚,也就是说遭遇中国大饥荒的婴幼儿成年糖尿病风险增加。同样,哈佛大学教授胡丙长也主持了一项同样针对中国三年大饥荒年代胎儿的研究。结果明确表示,胎儿时期严重的饥荒与成年后高血糖的发生风险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后饮食习惯西方化和经济条件好的人,这种联系越强烈。早年饥荒因素的影响,或许也是中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胖,却拥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的原因。

什么是糖尿病视频

2、联合国糖尿病日

(1)节日选定

联合国糖尿病日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选定11月14日,是为纪念Frederick Banting诞辰,他与Charles Best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

(2)影响意义:确定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意义在于要使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节日标志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标志是一个蓝环——糖尿病的世界性的象征,它已成为联合抗击糖尿病宣传运动的一部分。该标志是在2007年通过的,用以标志联合国糖尿病日决议的通过。

对于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个圆圈都象征着生命和健康。蓝色反映了所有国家共同拥有的天空并且它也是联合国旗的颜色。蓝色圆圈象征着针对糖尿病流行而成立的全球糖尿病社区的大联合。 

(4)2019年的主题:“防控糖尿病 保护你的家庭”。

2019年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2019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以家庭和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为重点,提倡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防控糖尿病。为便于各地更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我委组织修订了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编印宣传材料。

3、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不足或胰岛素的功效下降所致,因此胰岛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可以降低,也可以正常甚至升高,所以不能仅根据胰岛素水平来诊断糖尿病。

4、糖尿病发病机制

说到糖尿病,还得先来认识位“关键人物”——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它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分解。直白点说,胰岛素就是一把钥匙,负责打开把我们吃进去的能量传送到身体各个细胞和器官。这样身体才能变得有能量。

血糖释放情形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将糖尿病分为4类,分别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GDM)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Ⅰ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Ⅱ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人居多,占当下糖尿病患者的绝大部分。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占总糖尿病患者的97%。

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GDM是临床常见类型。Ⅰ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Ⅱ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类型。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随着患病率的大幅上升,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多种胰岛素类似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

糖尿病的国内外证据皆指向了这一结论:“节俭基因”学说。19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说,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人现在的糖尿病高发率。原来这部分人群,基本都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时代,而现在的生活却是如此稳定富足。

能够佐证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假说的案例还出现在瑙鲁。贫穷而又勤劳的岛民祖先把“节俭基因”一代代传给瑙鲁人,当外来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带进岛上的时候,瑙鲁人身体里的这种基因一时无法适应突然降临的富足生活。而欧洲人则由于早已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节俭基因在他们体内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元凶:糖水化合物视频

5、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区别:

在我国,目前糖尿病的种类主要有: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其中最常见的糖尿是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即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1)、Ⅰ型糖尿病的起病年龄较轻,多见于青少年。Ⅱ型糖尿病主要见于中年人男性,但目前Ⅱ型糖尿病病人的发病年龄提前。Ⅰ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Ⅰ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Ⅱ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Ⅰ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Ⅰ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Ⅱ型糖尿病。

(2)、Ⅰ型糖尿病血糖一般较高,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症状。Ⅱ型糖尿病起病较隐匿,一般无特异症状。

(3)、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Ⅱ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Ⅰ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糖尿病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吃糖多。Ⅰ型糖尿病的主因是遗传,具体表现为对于胰岛β细胞的自体免疫,造成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II型的主要原因是肥胖,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造成的相对不足,症状比较轻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促进糖代谢或者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治疗,症状重的时候必须要使用胰岛素。

(4)、查胰岛功能,Ⅰ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缺乏,胰岛功能差,所以需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Ⅱ型糖尿病刚开始可饮食运动加口服药治疗,胰岛素是其中的一种治疗。

(5)、Ⅰ型糖尿病一般以酮症起病,Ⅱ型糖尿病在首次就诊时不一定会有酮症。

(6)、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都属于原发性糖尿病。两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且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Ⅰ型糖尿病要强。但是它们的遗传的机制完全不一样,所以两个不是一个病,也不可能互相转变。

(7)、临床治疗:Ⅰ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Ⅱ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8)急慢性并发症:Ⅰ型与Ⅱ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Ⅰ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Ⅱ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Ⅰ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Ⅱ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Ⅰ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Ⅱ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Ⅰ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6、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1)、超重与肥胖(2)、高血压(3)、血脂异常(4)、糖尿病家族史(5)、妊娠糖尿病史(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7)、糖尿病前期: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7、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2010 年,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统计——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过 46% 的机率会出现并发症;

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过 61% 机率会出现并发症;

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 98% 的机率出现并发症。

8、糖尿病的预防:怎样远离与控制“糖”衣炮弹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首先,学会吃饭。如果没有学会怎么吃饭,就永远不会调节好血糖。那怎么样吃饭才是科学的?有人说:“得了糖尿病就完了,什么都不能吃了。”其实糖尿病患者只要选择合理,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饮食,一样可以尽享美食的乐趣。

健康饮食原则是“平衡饮食”,即热能要量化、搭配合理化、饮食均衡化。合理的膳食模式可以避免摄入过多能量,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所以最主要的是控制进食量的多少。

其次,重视运动。

久坐不动的一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提升,带给中国人的不但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也是出行方式的改变。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普遍开始享受家庭小汽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不知不觉间,就给人体带来了改变。

据统计,一位男性在拥有小汽车以后,体重将平均增加1.8公斤,达到肥胖标准的可能性将增加一倍。工作环境加上交通工具的变化,令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一个庞大的“久坐群体”的形成,是糖尿病广泛流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有调查显示看电视这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也和糖尿病的多发密切相关。哈佛大学著名的“护士健康研究项目”发现,每天看电视两小时,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4%。分析认为,看电视是所有静坐活动中健康风险最高的一种,原因可能是看电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吃东西、喝饮料。

9、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Ⅱ型糖尿病(T2D)、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影响超过10亿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常规药物治疗下,效果却不不尽人意。

治疗Ⅱ型糖尿病:护肝视频

10、传统的糖尿病饮食控制?

(1)传统的饮食控制

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①、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

②、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

③、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毫克/日。

④、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食物中应富含膳食纤维。

⑤、肾功能正常者,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

⑥、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必须饮酒,每日不超过两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毫升,红酒150毫升或低度白酒45毫升,各约含酒精15克)。

⑦、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克以内,高血压病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2)传统的低脂清淡饮食

低脂清淡饮食,维持合理体重。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易感因素,而且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因此控制油脂的摄取量非常重要。

①、少吃油炸、油煎及高油脂类的食品。

②、少吃肉类食物,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取量。

③、植物油不可大量食用,过量食用便会产生过多热能,进而引发肥胖。

④、欲吃水果,血糖浓度应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没有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并且稳定一两周。

⑤、吃水果的时间要注意,水果一般作为加餐食用,也就是在两餐正中间或睡前一小时吃,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负担过重。

⑥、吃水果的数量要控制好,一般每天可以吃150克左右含糖量较低的水果。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在获取足够营养的基础上粗细搭配,不吃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食物。如果坚持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能得到基本的控制。轻度患者通过饮食治疗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11、国际最新研究进展:逆转糖尿病

(1)低碳减肥法---食肉减肥法

1972年,一本新书的出版把美国人吓了一跳:那本书颠覆了传统的减肥理念,告诉大众:肥胖的元凶不是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面粉和高果糖玉米糖浆,这就是阿特金斯减肥法。

Robert Atkins(阿特金斯)

Atkins减肥法:少吃淀粉多吃肉。食用含有蛋白质的食品,但却不能吃任何碳水化合物食品。 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低脂高糖营养饮食法对人体更有益处,有助于改善心脏病及其他病症的病情。

美国医师RobertAtkins提出的Atkins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4%,脂肪64%,蛋白质32%。因与主流饮食大相径庭,引发争议。

时隔近百年,低碳饮食疗法“卷土重来”,甚至获得主流认可。21世纪初,美国最多时约18%的人口在尝试低碳饮食。2017年10月4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联合发表的糖尿病共识报告中,第一次将低碳饮食纳入了成人糖尿病管理方案中。

那是不是低碳饮食可以取代降糖药或胰岛素,拯救糖尿病患者了呢?其实不然。低碳饮食的确是治疗肥胖和控制糖尿病的选择方式之一。但如果糖尿病患者打算尝试用低碳饮食治疗糖尿病,请务必事先和医生和营养师沟通讨论!

2017年《细胞代谢》杂志发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GeraldI. Shulman教授领导的团队研究发现,短周期、超低卡路里的饮食能够在不减轻体重的情况下,逆转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舒尔曼教授2018年ADA获得班廷奖。

杰拉德·舒尔曼(Gerald I·. Shulman)
杰拉德·舒尔曼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刺激肌肉糖原合成的减少,是由于葡萄糖运输活动的缺陷,导致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胰岛素作用在肝脏,使得肝糖产生减少;而糖尿病早期,尽管有胰岛素分泌的增加,但是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肝糖产生增加,而肌肉葡萄糖摄取却下降。葡萄糖在肌肉主要可有三条出路,葡萄糖氧化,葡萄糖酵解或合成肌糖原。舒尔曼等使用13C磁共振光普技术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刺激的肌糖原显著减少。

传统的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肌肉胰岛素抵抗使其葡萄糖摄取下降

舒尔曼等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受糖原合成酶和葡萄糖转运子4的限速控制,后者减少了葡萄糖转运进入肌肉细胞,使得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糖原合成减少。

舒尔曼认为,胰岛素刺激的肌糖原合成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严重受损。胰岛素刺激的肌糖原合成缺陷是导致Ⅱ型糖尿病肌肉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葡萄糖转运子GLUT4不能将葡萄糖转运进入肌肉细胞,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

在Ⅱ型糖尿病中,当胰岛素不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时,葡萄糖-胰岛素相互作用变得不正常。这导致β细胞功能的降低以及随后的空腹和餐后高血糖。

肝葡萄糖代谢:脂类-游离脂肪酸(FFA)-二酰基甘油(DAG)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

舒尔曼研究了胰岛素如何调节肝脏葡萄糖代谢的作用模式。始于胰岛素通过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直接作用,主要通过刺激糖原合成来调节肝脏葡萄糖代谢。周围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的脂肪分解抑制导致肝脏乙酰辅酶A(Acetyl CoA)含量降低,导致肝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和葡萄糖生成减少。

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率增加的关键介体是肝脏二酰基甘油含量和乙酰辅酶a含量增加。如果能找到减少这些代谢物的方法,应该就能够逆转糖尿病。

一种方法通过肝靶向线粒体解偶联促进肝线粒体脂肪氧化速率增加。舒尔曼博士说,通过减少肝脏脂肪,肝靶向线粒体解偶联还可以逆转三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啮齿动物模型的肝脏炎症,以及肝硬化大鼠模型的肝纤维化。

肥胖,脂肪组织慢性低水平炎症,白细胞介素-6增加,促进脂类分解,一方面通过DAG-PKC的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肝糖原合成减少,肝葡萄糖产生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乙酰辅酶A的增加,促进肝葡萄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肝糖原分解是肝葡萄糖产生的主要原因时,胰岛素对肝糖原代谢的直接影响将占主导地位。相反,如果在长期禁食或高脂喂养后研究胰岛素作用,当糖异生是葡萄糖产生的主要原因时,胰岛素作用对肝脏葡萄糖代谢的间接影响将占主导地位。

Ⅱ型糖尿病多伴有肌肉糖原下降,而运动或者锻炼可以改变肌肉糖原缺乏的状况,可以逆转不正常的碳水化合物的储存方式。这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早期型糖尿病的逆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改变生活方式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与运动一样,生活方式对于脂类诱导的肝脏胰岛素抵抗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饥饿状态可以增加脂肪分解,肝脏脂类集聚,致使DAG-PKC调节的肝脏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原储存,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糖水平。

一次锻炼就可以逆转胰岛素抵抗个体碳水化合物储存的异常类型

总之,舒尔曼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特别是脂代谢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为糖尿病发病机制特别是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的治疗找出了新的靶点,提供了新的治疗和预防途径。

(2)生酮饮食的原理:

三大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最容易导致肥胖,吃的肥肉再多不会胖,或者说并不是吃肥肉导致肥胖的,脂肪是碳水化合物在肝脏的作用下合成的。

喂食高脂肪低蛋白质饮食的小鼠:每吃一微克碳水化合物比体重增加14.7克,而喂食等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的小鼠:每吃一微克碳水化合物比体重只增加2.2克(Madsen et al., 2008)。UCP1表达和能量消耗增加,高蛋白喂养的小鼠中UCP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Liisberg等,2016b) 。

生酮饮食就是指每天碳水化合物限制在30-50克以内,一天一两,脂肪不限,蛋白质稍微控制一下,最后发现,很多人体重会下降,这就好比健身房的健身餐。

通过阻断淀粉类食物的热量来实现减少血糖摄取的作用。不同之处是拦糖虎结合了益生元成分,饮食控制也不需要格外严格。当然了,如果想要更好的结果,也需要对饮食热量进行精确地计算。

其实,今天所展示的这些研究和成果都在证明一个问题: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疗法,也是目前已知的最佳的治疗方式之一。就目前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凡是饮食控制不佳的糖友,其用药量也会逐渐增加,病情也是不断进展中的。

而道理也比较简单,糖尿病就是吃得不对(见),只有吃得对了,其他的治疗方法也就不会”枉费心机“。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也才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逆转。

低碳生酮饮食,是最简单直接的逆转糖尿病的方法,它还可以改善代谢健康、降低对药物依赖、控制血糖、缓解自体免疫性疾病等。很多人担心低碳生酮会给身体带来危害,但是,事实是会说话的,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可以试着慢慢去改变,吃低碳一个月。你不会失去什么,但是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收获一个新的自己。互联网让低碳生酮,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食方式,但是,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为了保守起见,我还是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3)、低碳生酮逆转糖尿病

肥胖、糖尿病,让很多人受尽折磨。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每天打针吃药,对药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病情却越来越严重。这不敢吃,那也不敢吃,还要吃药,搞得他们怀疑人生:我是不是只能靠药物为生了?

低碳生酮饮食,因为与传统完全相悖,经常被很多专家质疑,不过大部分这些传统专家都没有研究过、或者践行过生酮饮食。

在美国,低碳生酮逆转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流行,很多研究都发现了低碳生酮逆转糖尿病的可行性。2015年,美国有3030万人患有糖尿病,占总人口的9.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每4名65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成年人患者中大约有90% - 95%是Ⅱ型糖尿病。

James McCarter,是一位Virta机构的医生,经过了4年(2015-2019年)的糖尿病临床实践,他揭秘了生酮饮食的一些真相。

2015年,美国糖尿病研究机构Virta 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Health (IUH)合作,使用生酮干预饮食行为指导,来护理数百名Ⅱ型糖尿病(T2D)患者,他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拯救1亿个糖尿病。最近在《内分泌学前沿》(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生酮饮食之后,大多数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出现逆转,用药大幅度减少,体重减轻,整体代谢状态也得到了改善。根据这项研究结果和其他已发表的试验,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对2019年的《糖尿病诊疗标准》(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2019)做出了改变。将低碳水饮食纳入了标准,包括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碳水的限制。

这项研究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数据(干预护理组VS常规护理组),并收集了患者对日常症状的反馈。

virta医生揭秘生酮真相:

疑问1:生酮是不可长期持续?NO!

很多人听说,生酮不能超过3个月,要不就有风险,其实并非如此。研究真相:基于每日血酮(BHB)的测量数据,干预护理组的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处在了营养性生酮状态。2年之后,他们的血酮水平仍比基础线高出50%;74%的患者完成了2年的临床试验,而且大多数患者,希望把研究延长至5年。

疑问2:生酮饮食会导致酮酸中毒?NO!
研究真相:在研究中,通过干预护理的患者,没有发生1例酮酸中毒病例。实际上,酮酸中毒只会发生在Ⅰ型糖尿病患者或者晚期Ⅱ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比例也很低2%左右),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只要胰腺还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就不会发生。

疑问3:低碳饮食会导致低血糖或剥夺大脑所需的葡萄糖?会变笨?NO!

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护理组的患者,在生酮期间没有出现低血糖症状。有一个过程,让身体适应,是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当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减少时,大脑所需的糖,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产生,而且处于生酮状态的患者,可以通过代谢酮体供能。在试验中,干预护理组的患者每天情绪和能量都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所减轻。事实上,生酮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和提高认知能力。

疑问4:生酮饮食会损害心脏健康或升高血脂?NO!

有人说,吃肉会提高心脏病的风险,饱和脂肪会导致血管阻塞,但是,这些可能都是高碳水惹的祸。研究真相:干预护理组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2%,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无变化。干预护理组的患者的甘油三酯和HDL有所改善。当检测到LDL升高时,通过核磁共振脂蛋白谱和载脂蛋白b测定: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平均数量,是没有变化的。

疑问5:生酮饮食会导致炎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NO!

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护理组的患者的炎症反应显著降低: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降低了35%,白细胞减少7%。在实验中,患者的关节功能有所改善,疼痛减轻,这是可以解释的,因为酮体(BHB)可以抑制了NLRP3炎症体。干预护理组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T4)无变化,促甲状腺激素(TSH)下降了。患者中也没有新的症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例,而且没有证据表明甲状腺需要碳水化合物。

疑问6:生酮饮食会损害肝脏或肾脏?NO!

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护理组的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脏标志物检测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肝硬化症状均有显著减轻。实际上,最伤肝的是糖和高碳水,记住:生酮饮食不是高热量饮食,高脂饮食是针对低碳而言,并非高热量。干预护理组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趋于正常范围,无肾功能恶化病例。虽然尿酸在生酮开始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升高,但适应生酮之后,患者的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很多朋友发现尿酸短期升高,也不要着急,慢慢也会降下来。

疑问7:生酮饮食会导致肌肉损失或骨质疏松?NO!

研究真相:干预护理组的患者,在两年内的平均减重10%(约22斤),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显示,大部分体重下降是由于体内脂肪减少,包括腹部脂肪。对生酮饮食减肥过程中,身体组成的更详细研究发现,超过80%的减重量,是身体的脂肪量。所以,低碳生酮也是可以增肌的,还有很多零碳水增肌的运动员,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DEXA扫描显示,在生酮期间,干预护理组患者的脊柱骨密度均无任何变化。

总之,国外的生酮饮食已经慢慢进入了大众视野,很多学者、医生、研究者已经开始慢慢转变,开始去实践,接受生酮饮食。当然,在国内还是面临很大的质疑、批判,在国外,真正的践行者,研究者,都给出了正面的反馈。在国外,利用低碳生酮逆转糖尿病,不只是传说,有很多的机构在做这样的服务,也有很多低碳医生站出来。

(4)、断食逆转糖尿病

“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由美国南加州大学(USC)Leonard Davis老年医学系主导的这项研究,2019年2月15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结果。这项试验有100人参与了这项试验,从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他们的年龄在20至70岁之间,身体都是健康的,他们被分为两组进行随机试验。

对照组的受测者被要求持续三个月采用正常的饮食方式。而试验组的受测者们在这三个月内要采用模拟禁食的饮食方式。这种特殊的饮食方式要求受测者们每个月中在禁食的五天内吃L-Nutra公司提供的食品。这种饮食方式的设计目的是模拟只喝水的禁食结果,允许受测者每天摄入750至1100卡路里的热量。这种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非常精确。

三个月后,对照组中的受测者也开始采用这种特殊饮食。

研究人员发现,采用模拟禁食饮食法的受测者平均减少了大约6磅(2.7公斤)体重。他们的腰围缩小1至2英寸,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4.5mmHG和3.1 mmHg。此外,IGF-1水平降低至21.7 ng/mL和46.2 ng/mL之间,达到了低癌症风险范围内。

研究表明,这种“科学禁食法”具有诸多益处。该饮食方式能够降低能降低受测者的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与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在三个月后邀请受测者参加最后的几组测试。他们发现,包括体重减轻、腰围缩小、胆固醇降低、血压和IGF-1水平降低在内的有益影响仍然存在。

Longo 说:“禁食似乎是对有疾病风险的人最有益的方式,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前期症状和肥胖。”

学者们便提倡采用极低卡路里饮食(20%蛋白、70%脂肪、10%低碳水化合物)即所谓饥饿疗法(starvationdiet)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并达到快速降低尿糖水平的效果,在当时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手段。

能让胰岛素水平整天都维持在低水平,就可以预防,甚至逆转轻微的胰岛素抵抗。如果针对长期形成的胰岛素抵抗,就需要断食更久——超过24小时,甚至更长。从治疗的角度来看,断食的主要优势之一是没有上限。这意味着:禁食没有期限限制。世界断食记录是382 天,而这个病人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同样的,断食疗法很弹性,没有天花板限制,可以持续断食到达成想要的治疗结果。如果你不吃东西,体重就会降低,所以断食是肯定有效果的。唯一的问题是安全及遵从性。对于更复杂或严重的病例,我们可以直接增加剂量。

一时断食一时爽,一直断食一直爽。药物治疗药量有上限,与断食不能相提并论。

断食 382 天后的变化

在断食疗法里有一种叫做Time-Restrict Feeding(TRF,限制时间进食),TRF指的是在每天保持一定时间(一般必须大于12小时)不进食食物。比如说晚上6点以前吃饭,早上6点以后吃饭,就做到了12小时以上的TRF。

目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间歇性断食的普遍好处有以下几种:体重下降更多;脂肪代谢更好;血糖水平更低或者胰岛素水平更低;血脂和血压数据更好;细胞迭代速度更慢;炎症水平更低,氧化应激降低;衰老减缓且寿命延长。

早在2011年英国学者研究发现,低热量饮食(每日摄入600卡路里热量)可减少脂肪在胰脏中的沉积,Ⅱ型糖尿病患者恢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缓解病情。

科学验证, “饥饿疗法”也一定要有度。如果饥饿时间过长,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身体的抵抗力差了,还容易诱发其他并发症,比如结核病、肿瘤。令人吃惊的是,糖尿病患者患肿瘤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出4倍!如果饥饿时间过长,出现饥饿性酮体,从而导致脂肪、蛋白质加快分解,最终促使血糖升高,让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作为糖尿病患者,理应对自己的疾病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凡事皆要把握好“度”,对糖尿病的治疗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过犹不及,将会引发新的问题。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上,备受瞩目的"Ⅱ型糖尿病缓解试验",公布了第一年的结果:通过控制饮食降低体重,可以成功缓解甚至逆转Ⅱ型糖尿病,并且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体重控制得越好,缓解率越高。体重在12个月内减少15公斤以上,Ⅱ型糖尿病缓解率可高达86%。

(5)早餐促进胰岛素分泌,早餐前锻炼更有利于控制血糖Jakubowicz教授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规律性吃早餐能够触发适当的时钟基因周期性表达,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时钟基因不仅仅调节调节糖代谢的昼夜变化,还调节我们的体重,血压,内皮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适当的进餐时间,比如在早上9:30之前吃早饭,能够改善身体的整体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体重,并延缓与Ⅱ型糖尿病和其他衰老相关疾病有关的并发症。”有18位健康志愿者和18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参与了该研究。他们在第一天测试的时间既吃早餐也吃午餐,而在第二天测试的时候只吃午餐。在这两天中,研究人员都会对他们的血液进行测试,以测量他们的餐后时钟基因表达情况、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以及二肽基肽酶IV(DPP-IV)血浆活性。实验结束后,Jakubowicz教授说:“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糖尿病患者,吃早餐明显改善了与体重减轻相关特定的时钟基因表达,并且与午餐后改善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相关。”相反,在只吃午餐的那个测试日,与体重减轻相关的时钟基因被抑制了,导致志愿者在当天的其他时间里血糖飙升,且胰岛素反应差。这表明,如果不吃早餐,即使你在每天的其它时间里没有暴饮暴食,却也会导致体重增加。先吃饭还是先锻炼?面对这个问题,不少人有点纠结。发表在《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或许能帮你更快做出选择。早餐前锻炼有利于控制血糖,英国巴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项纳入30位肥胖或超重的男性、为期6周的研究显示:早餐前锻炼,更有利于控制血糖。早餐前去锻炼的人,燃脂量是早餐后运动者的两倍;而且肌肉对胰岛素的反应更为敏感。增加燃烧脂肪主要是因为饿了一晚,锻炼时胰岛素水平较低的缘故。尽管在研究进行期间参试者体重变化不大,但研究者巴斯大学卫生系的 Javier Gonzalez 博士认为:先锻炼再吃饭,可以给你的整体健康带来深刻而积极的变化。不过研究者也表示,女性中是否结果一样还需探究。上班族总抱怨没有时间运动,其实上下班就是最好的步行机会。步行路程在40分钟以下的人,都可以走路上下班,这样全天的运动量就足够了。路远的,距离目的地两三站地时,可提前下车步行过去,创造散步机会。

(6)食物调料与糖尿病

说到糖尿病,必须谈到饮食,老百姓天天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糖尿病相关指南中都有饮食指导,但提到调料的却很少。

①、醋

醋能调控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延缓胃排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某些与合成脂肪相关的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等,对于餐后血糖的调节具有一定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醋可缓解疲劳和抗氧化,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1988年Ebiharaand Nakajima第一次报道醋对血糖的影响。表明大鼠口服淀粉溶液后醋(2%乙酸)可以降低其血糖。以后的临床研究也发现,醋的摄入量显著降低餐后血糖。还有研究表明醋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肥胖及胰岛素敏感性。机制包括延迟的胃排空和肠内吸收,抑制肝葡萄糖生成,提高葡萄糖利用率,改善血供,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脂肪生成,增加脂肪分解,刺激粪便胆汁酸排泄,增加饱腹感,增强能量消耗。

目前已确认醋中够起到降血糖作用的关键成分是乙酸。尽管一些证据支持将醋作为糖脂异常患者的补充治疗,但目前没有大规模长期试验。也有其他研究,表明醋对新陈代谢没有任何有益的影响。

②、苦

苦味中药。黄连、黄柏:两者均含小檗碱。可以降低血糖的水平,与改善胰岛素的抵抗有一定关系。栀子:主要含黄酮类栀子素,栀子素具有很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并且该药有可能对胰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苦味食物。苦瓜:苦瓜通过类胰岛素样作用、刺激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影响组织时葡萄糖的摄取、影响葡萄糖代谢酶、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可能存在的机制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苦瓜提取物可提高糖尿病小鼠抗氧化能力,苦瓜提取物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苦荞:有研究表明苦荞面有明显的和一定限度的降血糖效果。

③、 辣椒

辣椒中富含辣椒素,动物实验发现,辣椒素具有降糖,降压,减重,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还能改善脂肪肝,减少肠道肿瘤发生等多种功效。

血糖方面:2017年宁光院士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学术会议上发布了中国饮食地图,通过大数据分析:辛辣饮食能够减少糖尿病发病,而油炸食品增加糖尿病发病。辣椒素是辣椒的主要辛辣和生物活性成分,辣椒素有减重,抗癌,降糖,止痛和止痒作用。降血糖作用是通过在下调肠中GLUT1,GLUT2和GLUT5的表达而增强。有研究表明辣椒素激活TRPV1离子通道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辣椒素一方面是刺激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改善胰腺功能障碍,第三是改善糖代谢。

糖尿病并发症:新鲜的辣椒富含维生素C,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维C具有抗氧化性、清除机体自由基,抗疲劳作用。在牙买加,就有用辣椒素来治疗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

另外:重庆大坪医院的祝之明教授研究发现,烹饪时加一点辣椒,可以明显减少用盐量,还能有效减盐控压。

(7)黄瓜鸡蛋减肥法

早上吃一颗水煮蛋,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中午一根黄瓜+1颗鸡蛋;晚上凉拌黄瓜1-2根(一天最多吃两颗鸡蛋)。在一个月内坚持只吃黄瓜和鸡蛋,这两种食物作为主要的食物,因为黄瓜和鸡蛋都是减肥过程中不可多得的食品,不管怎么吃都不会发胖的食物。

专家研究数据证实,鲜黄瓜中含有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化成脂肪,另外黄瓜中含有的纤维素,可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快排泄和降低胆固醇的功效。黄瓜的热量较低对于一些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及合并肥胖症的糖尿病患,是非常理想的食疗减肥法

(8)糖友要多练下肢和器械

肌肉有明显的“用进废退”现象,缺乏锻炼的肌肉不仅力量下降,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效率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血糖上升。因此,糖友要注重锻炼肌肉。

①、器械锻炼

器械锻炼俗称“举铁”,可增加肌肉的力量与体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杠铃、哑铃、棒铃、单双杠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举铁对糖友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老年人和女性,都可以进行中高强度的举铁训练,尤其是需要控制血糖的老年人。

②、下肢锻炼

下肢肌肉占人体全部肌肉的60%,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强大。锻炼下肢力量,可显著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建议糖友通过器械来练习腿部力量。

③一套适合糖友的运动疗法。适合糖友的运动疗法,有力量训练、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患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任选1~2项。

④运动时长

每周大于150分钟,每天30~60分钟,每周5~7天,累计150分钟/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患者所必需的。

⑤运动种类

每周2~3次力量训练,糖友每周应进行2~3天力量练习,可间隔1~2天进行1次。前文提到的器械训练是锻炼肌肉力量较好的方式之一,如果没有条件到健身房,也可通过下面这些动作训练。

手扶在椅背上踮脚尖,左右交替提足跟10~15 分钟。

爬楼梯,上楼梯时,背部要伸直,速度要依体力而定。

坐椅运动,屈肘,两手叉腰,背部挺直,椅上坐、立反复进行,时间依自己体力而定。

抗衡运动,双手支撑在墙壁上,双脚并立使上体前倾,以增加肌肉张力,每次支撑15 秒左右,做3~5次。

原地弓箭步,注意重心向下,膝盖不要过度超过脚尖,该动作与下蹲一样,是下肢经典训练动作。

以上几种运动形式可交替进行。也可借助日常用品,比如手握1瓶矿泉水进行上肢弯举;或利用自身重量,如俯卧撑、平板支撑等。

⑥运动强度

心率<110次/分,全身的运动锻炼强度应控制在中等,适当的运动量应是全身出汗,心率在110次/分钟以下,每次持续20~30分钟,逐渐延长至1小时。

选择耐力性的全身运动,每次运动前要有10分钟的准备活动。

避免在注射药物60~90分钟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清晨血糖过低,早餐前不宜激烈运动。另外,如果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伴随心绞痛等情况,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

(9)糖尿病患者也要警惕低血糖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可引起100多种并发症,危害广,但进程相对较慢;而低血糖虽发生偶然、短暂,但往往猝不及防,损害心、脑等重要部位,易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的,低血糖则是以小时来计算的!低血糖猛于虎,不能轻视!

临床上,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位低血糖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3.9mmol/L就是低血糖症。

①、低血糖的危害

认知功能障碍:葡萄糖,是脑细胞唯一的能量供给来源。大脑对血糖的感知非常敏感,即便是轻度低血糖也会造成供氧不足,损害脑组织的神经系统,易出现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

偏瘫:而若大脑神经系统受到低血糖影响,支配肢体的神经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出现手动不了或者脚动不了的情况,甚至有些患者会因为低血糖诱发中风。

危及视力和肾脏:低血糖发作时由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会出现视物模糊、肾功能下降等情况。

增加心梗风险:心脏需要供给能量,如果葡萄糖过低,就会造成心脏缺血、缺氧,增加心梗风险。严重时,还会损伤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心律失常等症,可危及生命。

昏迷:低血糖若持续半小时以上就会发生昏迷,昏迷导致的一些细胞死亡是不可逆的,专家建议随身携带血糖仪。

②、低血糖的症状表现

低血糖可能出现的症状分为两类:

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等。

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行为异常、视力障碍、僵直、昏迷和癫痫。昏迷时常有体温降低。

③、警惕特殊类型的低血糖

低血糖也有几种特殊类型,危害更甚!

夜间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易在23~5点出现,有研究认为50%以上有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在这个时间点。夜间低血糖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可能病发持续时间较长,发作也较频繁,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判断是否出现夜间低血糖】:睡前血糖偏低<5.6mmol/L;睡前一定要吃点什么;睡觉时会出现盗汗、做噩梦等情况;早上起床感到头痛、肩颈痛,浑身没力。

提示:出现以上任一症状,一定要检测夜间3点左右的血糖,做好应对措施。

苏木杰反应:其是指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导致早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即出现高血糖,此类现象也被称为“假空腹血糖升高”。注意:出现此类现象一定要减少降糖药的使用量。

无症状性低血糖:有些糖尿病人低血糖发作时没有任何先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昏迷状态,十分危险。此类型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身上。

【建议】这类特殊人群平时需加强全天候的血糖监测,其次对血糖的控制不要过严。

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13.0mmol/L就可以了。

④、诱发低血糖的高危因子

肝肾功能不全:有此症状甚至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排泄缓慢,易于体内蓄积过量,容易造成低血糖。

胰岛素剂量过大:常见的包括注射胰岛素部位不正确、时间不规范等,使得胰岛素吸收过快、作用时间加速。

【建议】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的剂量、用药与进餐时间;在并发肾病、肝病等情况下,应尽早向医生反馈,减少用药量。

食物摄取不当:出现食欲不佳时应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和用药量。

【建议】 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每日进食的热量,如果外出不能保证及时就餐,可以携带些面包、饼干等以防万一。

体力消耗过大:适量的运动对控糖有好处,但突然加大运动量或变更运动时间,可使葡萄糖消耗过多而诱发低血糖反应。

【建议】 糖尿病患者正确的运动方式一般是在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次运动不要超过30分钟。

空腹饮酒:酒中的乙醇可以阻碍肝脏糖原异生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就无法维持正常水平。

【建议】 一些对血糖有影响的行为,如饮酒、抽烟等都尽量戒掉;并养成规律睡眠的好习惯。

注意: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血糖的检测工作,如发现控制不好或感到不适,尽快就医。

⑤、低血糖急救三步走

低血糖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导致脑死,甚至猝死!因此,低血糖时的急救很重要:

患者意识清醒时: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不适症状,第一步要先检查血糖,查看自己的血糖状况,接着就要做好2个“15”。

15克单糖:一定要迅速吃15克左右的蜂蜜、白糖、葡萄糖粉等单糖食品。

提示:相较于多糖食物,单糖能更快被肠道吸收入血,从而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

等15分钟测血糖: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此时血糖仍然低于3.9mmol/L,则重复给自己15克的单糖物质,15分钟后再测,若此时血糖依旧没有回升,不适症状持续,则要立刻就诊。

若症状改善,据下次进餐时间较长,可少量进食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200ml左右的牛奶、一片全麦吐司等。

意识昏迷: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突然丧失意识、陷入昏迷,一定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10)儿童糖尿病有一部分孩子生下来就胰岛素很少,或者环境、免疫等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样代谢糖、利用糖的能力就不行,就会出现血糖增高。这种孩子得的是Ⅰ型糖尿病,是必须要打胰岛素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大部分属于这类。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把饮料当水喝,或者体内脂肪很多,每天摄入的葡萄糖太多,胰岛素天天疲劳加班,终于有一天病倒了。这种孩子得的是Ⅱ型糖尿病。一个来自昆山市中医医院的病例,12岁男孩得了糖尿病!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最年轻”的病例。

①、儿童糖尿病的症状

儿童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若有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酮症酸中毒。这是儿童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症状,也可能是首发症状。很多孩子是发生了酮症酸中毒,才在医院检查出糖尿病。如因为感染、饮食不当等诱因,突然出现急性的剧烈的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或者乏力、肌肉疼痛、脱水、深大呼吸、皮肤干燥等表现。若不及时诊断治疗,严重的会出现昏迷,危及生命。

②、血糖值多少才考虑儿童糖尿病

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

有“三高一低”症状,餐后任意时刻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两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③、糖尿病能治愈吗

糖尿病是终身的疾病。目前主要是综合治疗:合理应用胰岛素、饮食管理、运动锻炼、自我血糖监测、心理支持等。

④、如何预防糖尿病

控制饮食,控制摄取总热量。少吃油腻、甜食,多吃蔬菜。

多运动,多锻炼。不可把饮料当水喝。若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或者孩子肥胖,是高危因素,需定期至医院查血糖。⑤、解密中国“小糖人”的爆发原因在中国,曾经被称为“成年型”的Ⅱ型糖尿病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几何级化发展的趋势。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经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细想中国糖友幼年化现象,一是也许和节俭基因有关,再者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人肆意饮食不加节制的后果。生活可口可乐化:在祖父辈生活中没有可口可乐等碳酸带气饮料的年代,温饱也成问题,那个时候糖尿病三个字对于整个国人都是遥远的事情。但今天,从婴幼儿开始,解渴这件简单的事情,有太多机会被可口可乐、雪碧等代替了我们原来“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后,不是快速以鸡腿堡等各种快餐而解决,就是常常出入高档酒店开会、吃饭,将满桌的珍馐佳肴收入肚中。这样的生活,谁都无法抵挡。“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Ⅰ型糖尿病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血糖值不下降的疾病,与受遗传及生活习惯影响的Ⅱ型不同。只要不进行器官移植,就需要每天通过注射等方式补充胰岛素。中国新闻网2019年11月13日电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坂野僚一等人的研究团队12日宣布,有关儿童中多发的Ⅰ型糖尿病,通过老鼠实验开发出了不使用胰岛素,而是采用另一种被称为“瘦蛋白”(Leptin)的荷尔蒙降低血糖值的治疗方法,血糖值也回到正常水平。报道称,若实现临床应用,每天4只5次胰岛素注射可以改成每天1次的下药或注射,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糖尿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中国是糖尿病大国,被称为“糖朝盛世”,我们该反省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一?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度切合,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2019年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防控糖尿病 保护你的家庭”。如何逆转甜蜜的杀手——Ⅱ型糖尿病?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