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听过牧马、牧牛、牧羊,但您听过牧猪的吗?

 

古时有公孙弘牧猪

秦汉时期,确有以牧猪为业者,其中鼎鼎大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名相公孙弘。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被征为博士。十年之内,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 其在职期间,关注民生,广纳贤士,为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丞相大儒,在微时的职业就是一名牧猪者。《史记》记载:“(公孙弘)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 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养后母孝谨。”这里的“豕”指的就是猪。在甲骨文中,家养的猪为“豕”,作体态肥胖、短脚而尾巴下垂的动物形状。野生的猪为“彘”,作动物的身躯有箭穿透之状,表示是捕猎所得。 后来少见野生的品种,故“彘”字也用于指家养的猪。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更名简”记录了秦朝在新政治形势下的更新制度、更新名物之举。

在这份“秦更名简”中,赫然规定:将家庭圈养的牲畜--“猪”改名为秦人惯用的“彘”!过去我们只知道异形的六国文字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标,现在通过这条简文可知:异体字、方言乃至不一致的名号称谓,都是秦始皇统一的目标。 然而,这条为猪更定名称的法律似乎只是流于空文。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均显示秦汉时期,人们对“猪”的称呼并未统一,称“猪”“彘”“豕”“豚”都是可以的。

汉代养猪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畜栏圈养,一为放牧。农区多为圈养,考古中就常见与厕所连在一起的猪圈明器。 空闲地比较多的地方,则流行放牧。 比如公孙弘当时是在海边牧猪。 汉代河西地区水草丰美,猪的饲养更为便利,武威磨嘴子 53 号汉墓木屋后壁之喂猪图木板画,图上的猪肥而硕大,可见汉代河西一带养猪之兴盛。

中国人食猪肉之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夏。《帝王世纪》记载,夏桀为肉山脯林,将各种肉共煮于鼎中。当时吃饭称“鼎食”,《春秋公羊传注疏》中记:“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其中,诸侯的鼎食中,就有牛、羊、豕、鱼、麋(mí)五大荤,至于天子,则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从古至今的文献,凡是提及“肉”字,大多情况只指猪肉而言。那么,猪肉何以打败其他肉类,成为一般人餐桌上最重要的肉食种类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牛有拉犁耕田的大用;马是重要的军事物资;羊的饲养则与农业的发展有冲突;犬则个体不大,成为人们看家的宠物良伴。只有猪的饲养不妨害农业的发展,供肉的经济价值一直保持不变,于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猪就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并一直延续至今。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