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非遗传承留住城市独特记忆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即墨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岁月印痕,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见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祖先和历史的敬重,也是为城市留住最为生动、最为独特的记忆。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即墨一以贯之。散落在不同角落,历经时间沉淀依然焕发光彩的民俗文化财富被不断地挖掘,成为承载这座古城延续不断的文脉,也诉说着这座古城历史的绵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建设文化即墨、打造文化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田横祭海大典现场
田横祭海节“嫁接”旅游结硕果
礼炮鸣放,祭祀乐起,擂起战鼓,渔号献礼,卫兵就位,恭请龙王,祭祀大礼,载歌载舞……3月16日至18日,15万人前往即墨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观看田横祭海盛典——三天时间,持续延续着人气“爆棚”的盛况。
据了解,田横祭海仪式发源于周戈庄村,在当地已经流传了500余年,是青岛先民敬畏大海、“富甲海陬”意愿的完美留存。现在,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每年都吸引众多中外游客,以及各地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慕名前来。2008年,田横祭海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膺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在政府“搭台”的同时,需要更多参与者前来“唱戏”。田横祭海节三天吸引15万人参与,其深意在于:通过发挥市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这块“活化石”在述说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成为当地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即墨区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家非遗博览会
62项非遗项目熠熠生辉
田横祭海节是即墨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展现地方文化多元一体无穷魅力的一个缩影。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指导下,即墨区对普查和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全面登记,建立起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即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即墨大夫传说、即墨渔民号子、七星螳螂拳等。随着10个项目在第五批即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公布,各级非遗项目增加到62项。” 即墨区文广新局非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柳腔、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渔民开洋、谢洋节(田横祭海节)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即墨老酒传统酿造工艺等9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级非遗名录;九狮图、田横民间故事等23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级非遗名录。此外,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青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项目保护单位成为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即墨区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挖掘培育力度。据了解,目前挖掘培育了2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3人为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为青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柳腔艺人在非遗博览园传艺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即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体现着“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即墨区实验四小,每周由即墨区柳腔剧团专业教师手把手指导的柳腔排练课,是不少学生在学校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原汁原味的乡音乡调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演出的《赵美蓉观灯》《拾玉镯》等经典剧目有模有样。
即墨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即墨区实验四小、实验二小、德馨小学、长江中学小学开展柳腔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将传承柳腔艺术的触角延伸至乡镇学校,同步开展“柳腔进校园”活动。此外,还推动周氏布老虎、七星螳螂拳、北杨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校园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唤起了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在互动体验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传承血液。”即墨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9月,在青岛市文广新局公布的2016年度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亮点工作中,即墨区推出的首部柳腔戏曲电影《牛》榜上有名。《牛》以即墨道德模范杨建哲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在捡牛、养牛、还牛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对人性道德的考验,是一部反映即墨现代道德风尚的影视作品,也是第一部运用电影模式,用地方传统戏曲——柳腔艺术的表现方式来展示的精品力作,拓展了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的典范。
■学生参观非遗博览园
打造非遗文化集聚区
在即墨区潮海街道,一处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博览、旅游观光、产业服务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常常吸引着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士前往参观。
据了解,这里是青岛首个民俗文化产业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2013年6月启用。“这里按照3A级景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标准,由民间融资1000多万元承建, 2015年正式成为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为我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走进该馆,惟妙惟肖的布老虎、制作精致的大欧鸟笼、尺寸大小不一的葛村榼子……众多非遗项目一一呈现眼前。同时,该馆还制作了传统历史影像资料片,设立民间文学研究室,建立民间文学电子书库,青岛非遗项目电子书,并招聘12名非遗传承人(民俗专业老师)入驻园区,采取现场教学、活态展示、生产性保护等形式,常年开展传承、授课。目前,已开发出饽花、绣花、风筝、魔术、柳腔、剪纸、传统游戏等30多个实践体验项目,将博物馆办成了一个“非遗教育大课堂”。
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即墨区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聚区之一。
当前,即墨古城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进即墨古城赏“非遗”成为一种时尚,即墨麻片、葛村榼子、黄氏烙画等都有专门的门店进行展销。今年春节前后,即墨区文广新局组织刻瓷、花边、泥老虎、即墨老酒、地瓜酒等20余项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即墨古城年货大集,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地域民俗年味。活动现场,市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切磋交流,近距离接触“非遗”、感知“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即墨古城成为年味浓重的场所之一。
“作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即墨区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保存完整的代表性项目引导企业建立非遗专题博物馆。”即墨区文广新局非遗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即墨区已有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即墨老酒博物馆、即墨妙府老酒博物馆、即发博物馆等独立的“非遗”专题博物馆。这些场馆每年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300余次,让即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激发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和弘扬的热情。
“在相识相知中传承,在活态传承中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这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最好传承方式。”该负责人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