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精河:枸杞红了 日子美了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烈日炎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村的农田里,鲜红的枸杞果缀满枝头。枸杞种植户齐贺旗,手挽着篮子,小心地把鲜果摘下来。
剪枝、抹芽、除草、植保、采摘、销售……从春天开始,齐贺旗就一头扎在枸杞田里,伺候孩子一般照顾着这片田。夏季,火红的枸杞迎来大丰收。
“一公斤鲜果的收购价格从去年的12元提高到20元,一亩地纯收入有8000元到1万元,今年我这30亩地的收入好得很。”齐贺旗说。
火红的枸杞,让村民尝到了增收甜头。“产业发展,需要推进标准化,也需要有规模效应。”吾夏克巴依村党支部书记妥言明介绍,为推动枸杞产业转型升级,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50多户村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从“单人唱”到“大合唱”,实现订单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
得益于良好的光热条件,精河枸杞品质优良,享有“枸杞之乡”的美誉。精河枸杞年产值约6亿元,枸杞产业的收入占当地农牧民纯收入的21%。
为激发特色产业发展潜能,精河在现有枸杞种植面积10万亩的基础上,提出今年再新增枸杞10万亩的发展目标。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一要靠科技,二要降成本,三要完善产业链。”精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王栋告诉记者。
过去,种植成本高,是影响精河枸杞产业发展、制约种植面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枸杞生产全部靠人工,经过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采摘等一系列工序,每亩枸杞的人工投入约占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精河县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全胜算了一笔账。
要降成本、提效益,就要依靠机械化、标准化模式。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农七队的农田里,修剪一新的枸杞,整齐排列,枸杞苗中间套种的大豆绿油油一片。
“这是用机械种植的枸杞,行距从1.8米扩大到3米。”八家户农场党委副书记李杰介绍说,今年农七队3658亩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了精杞4号和10号两个优质品种,由农户推选出8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负责日常种植管理。在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的科技特派员全程技术服务指导下,枸杞长势良好。
说起机械化种植的好处,精河县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三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刘文海赞不绝口:“人工每天可种植枸杞2~3亩,每亩人工费220元左右。使用枸杞苗木专用定植机,日工作量80~100亩,每亩费用仅为70元,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有效节约了投入成本。”
保障枸杞品质,种业要先行。6月23日,位于吾夏克巴依村的精河县枸杞良种繁育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为新培育的枸杞苗浇水。
“我们今年建设了150个育苗大棚,计划完成3000万棵的育苗任务。同时,重点打造县道214线枸杞整村推进、连片种植的高标准绿色示范基地,做到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模式,提高枸杞品质,使精河县成为枸杞出口基地。”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赵玉玲说。
为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精河县培育引进一批枸杞深加工企业,构建起从繁育到加工再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
在精杞神枸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大厅,23种枸杞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
“今年,枸杞收购价格增长不少,让农户种植枸杞更有底气。”精杞神枸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厂长张久军向记者介绍,枸杞全身都是宝,叶子可做茶,根可做药材,枸杞籽可做成籽油胶囊,所谓深加工就是要“吃干榨净”,不断研发新产品。
龙头企业,为产业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精河县共有大大小小30多家枸杞加工企业。“有了二产引领,一产才会有方向。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从而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王栋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