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锅盖子顶顶
锅盖子顶顶以北的大翁顶(位于北纬30°31′,东经102°58′) ,山 顶如大瓮 ,海拔降至2726 米 ,是成都平原经芦山到宝兴捷径的隘口。
锅盖子顶顶形如锅 盖 ,海拔3392 米 ,为山岭最高峰。
铜厂河因清代曾在此办铜厂而得名。铜厂河正源为棕子溪 ,发源于锅盖子顶顶 东麓 ,向东北流纳举人沟、盛铜沟、横河头后 ,与来自北面。
白石河 此河因河中白色卵石较多而得名。发源于大川乡东部横山岗南端2260 米峰。
小河子 原名 小川河 ,因与大川河并行如姊妹河 ,又相对较小而得名 ,后俗称小河子。发源于大 川乡 北部横山岗海拔2442 米峰南麓的鹅儿林 ,由北向南夹持于牛头岗与锯子山之间 ,西 岸有甘池沟、高飞水(此水为大川断层谷形成的河谷 ,在高飞水河口因断层形成瀑布 ,河水 飞泻而下故得名)、清水溪等注入。南流至大川场的麻柳湾注入大川河。长11.5 公里 ,流域 面积48.94 平方公里 ,河口流量2.02 立方米/秒 ,落差800 米 ,平均 比降69.5‰ ,水能理论 蕴藏量0.51 万千瓦。 五、白石河 此河因河中白色卵石较多而得名。发源于大川乡东部横山岗南端海拔2260 米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00939 部队调查 :中林1698(197)号泉为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出露于断裂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接处 ,流量为82.21 升/秒;
双 石围塔至张家山大溶洞 ,为二叠系下统石炭岩和白垩系灰岩长1500 米 ,宽1.5~ 4.2 米 ,高 1.2~3.8 米 ,洞口标高1210 米 ,雨季有水 ,旱季无水;
张家山1947、1942 号泉 ,出露于白垩 系灰质砾岩夹砂岩交界面附近 ,流量分别为11.76 升/秒和 10 升/秒。
又据省地质局1977 年《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快乐乡鱼泉溶洞岩性以白云岩为主 ,底部为细砂岩或含砾白 云岩 ,岩溶地貌不发育 ,地下岩溶亦不发育;并且暗河溶洞发育方向主要受构造控制 ,与张 裂面或张扭面方向一致。
中林乡观音岩暗河自二叠系上统进入地下 ,流向东南 20 度 (茅口 组)流出 ,出露高于河床7~8 米 ,长约 600 米 ,与张扭面方向一致。可见中高山区地下溶洞 多 ,山谷高差悬殊 ,构造裂隙发育。河底坡度大 ,主干与支流高差数百米。
主要山峰多在海拔3500 米以上 ,其中火烧银达3868 米。
三、邛崃山脉主脊高山 从 二十四凼南延至红山顶 (位于北纬 30°41′,东经 102°55′)称分水岭 ,山峰均 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红山顶向东南至马桑坪 (位于北纬 30°37′,东经103°2′)称牛驴岗 ,山岭多在 海拔 3500 米以上。
分水岭、牛驴岗为邛崃山脉南段主脊 ,是芦山县与宝兴县的界山。
二十 四凼为芦、宝、汶三县的分界山 ,海拔4848 米。
四、黄黑二河间高山 以九里岗为中心 ,北至大卡子 ,南至鸡心山 ,其中名山峰有老坐棚、马鞍腰、小药山等 ,
多在海拔 3500 米以上 ,山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山岭呈北北西走向 ,是黄水河与黑水河的 分水岭。 第三节 中 山 芦山县中山区 ,分布在高山区以南 ,六台山、雷光山、断口山一线以北地区和横山岗南 延至飞仙峡一带 ,为邛崃山脉南延的中山部分。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73 % 。
区内为剥蚀 堆积 ,构造浸蚀及构造溶蚀型山体地貌 ,山势由北西向东南渐缓 ,海拔高度在 3500~ 1000 米之间。山顶多呈“一”字型 ,河谷多呈“ V ”形 ,峡谷较多。坡度一般在15~ 35 度。农耕地、 林地兼而有之 ,但地多田少 ,农耕受制。山中矿产、森林、动植物资源较多。
一、邛崃山脉主脊中山 从马桑坪南延至六台山 (位于北纬 30°14′,东经102°53′) ,为邛崃山脉主脊的南端拔降至3500 米以下。
其中锅盖子顶顶以北的大翁顶(位于北纬30°31′,东经102°58′) ,山 顶如大瓮 ,海拔降至2726 米 ,是成都平原经芦山到宝兴捷径的隘口。锅盖子顶顶形如锅 盖 ,海拔3392 米 ,为山岭最高峰。
城墙岩北峰海拔3144 米 ,南峰海拔3322 米 ,南北排列似 城墙。城墙岩以南经金台山至六台山的山岭 ,海拔均在3000~1447 米之间。锅盖子顶顶东 延有海拔3399 米的大白岩 ,再东延经阴山大岗至草米岗 ,是芦山唯一横断南北的山岭 ,成 为大川河与中林河的分水岭。
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