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酿酒造酒具,融入生活的酒文化,包含自由、艺术与酒德境界的追求

 

导语:

酒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酿酒工艺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在中国,酒种繁多、名酒荟萃,酒文化渗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感性的角色,在人情世故和人际交往中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酒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饮酒不仅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它更是一种超脱的人生享受。嗜酒懂酒的人都明白,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喝酒,更不是单纯地迷恋于醉酒之后的短暂快感,而是喜欢喝点小酒之后的微醺之感以及那种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生活的品味。

酒里有乾坤,杯中藏世界

一、酒的起源以及酿酒工艺与器皿制造

在原始社会,人们发现采集来的野果在经历过长期储存后会发霉产生一种清香气息,流出来的果汁也非常好喝,这是最早酒产生的契机,此时期的酒主要用来食用而非饮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此时期的酒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酒。

关于酒的产生最普遍的说法就是杜康酿酒,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 :“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对于酒的发明算是相当偶然,传说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中,时日一长,饭与空气长时间接触慢慢发酵,散发出一种醇香的气味并伴随着液体流出,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味美甘甜,于是酒就被发明出来了。

杜康颇喜酿酒,酿酒工艺也极为讲究,因此成为中国的酒祖。民间有关于杜康酿酒工艺的传唱:“三更的时候就要准备好酒糟,日出的时候就要烧好旺火,等到午后便可以下料入味,日落之时搅拌均匀,这样酿出的酒味道才会更加芳香甘甜。”从中不难看出,对于酿酒原材料的要求以及何时投曲,何时烧酒,何时拌酿时间上都非常讲究。

杜康颇喜欢酿酒,酿酒工艺也极为讲究,因此成为中国的酒祖

酿酒工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但其原理总结来讲便是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酒精。其中酿酒原料和酿酒器皿是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古代的酒都是用一般的谷物加上酒母酿成的,成酒时间较短再加上没有精湛的蒸馏提纯技术,酒精含量很低,唐朝的时候酒精浓度的含量超不过20度,到元朝时,随着蒸馏法的引入,才逐渐出现了纯度较高的白酒。

关于饮酒用的酒器,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墓葬发现,古代常用的酒器有盉、觚、爵、壶、角等并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后来不仅有大量的陶制酒器还出现了许多青铜制成的酒器,大一点的酒器主要用来盛酒,小一点的就用来喝酒。有时候一些美观精致的酒器也被用作庄重节日之时的礼器以及用来装食物用的食物器具。

古人喝酒用的器皿

二、融入日常生活中的酒祭文化礼仪和酒令游戏

商朝酿酒业高度发达,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兴起各种精致美观的酒器也应运而来,促进了酒文化的繁荣。史书中记载了有关于乡人在地方的行酒礼仪,寓意着可以万寿无疆,象征着人们对于生命美好的期待以及对亲人美满的祈福。

商代还出现了专门以制酒为生的人,饮酒之风盛行,尤其在贵族之中尤其常见,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据说商纣王嗜酒如命,特地还命人建造了一座专门用来装酒的池塘,大到可以行船。到了周代,酒的用途被限制在了祭祀文化和活动上,伴随着祭祀的礼节和礼仪,“酒祭文化”逐渐兴盛。“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老敬老,以老为尊的思想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酒器不再作为礼器来使用,饮酒之风气在民间迅速盛行,逐渐成为中国民间社交与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的酒与祭祀文化

到明清之后,酒已经是人们每逢佳节良辰之时,举杯相庆共饮的必需品。当时的“专用酒”在民间十分流行,很多与之相关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如元旦之时人们喜欢饮用椒柏酒,有延年益寿、消病消灾之功效;正月十五则饮用填仓酒期盼来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端午喜欢饮用饮菖蒲酒有着保健养生、疏通经络的作用;中秋则好饮桂花酒、重阳便饮菊花酒。酒在传统婚礼礼仪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婚入洞房之后,新郎和新娘是要喝交杯酒的。交杯酒起源于秦朝,古语有“合卺而醑”,把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以酒嗽口,象征着二人从此合为一体。民间有男性与男性喝交杯酒的说法,类似于结拜的意思。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酒的小游戏古人习惯上将其称之为“酒令”,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举杯欢乐,饮酒作诗。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好载歌载舞,喝点小酒,一起一起击鼓传花、抛掷骰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酒令游戏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酒令最早产生于宴会助兴的场面

三、酒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艺术美

酒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实体,更是一种可以慰藉人们心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它体现在政治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创作以及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方面,在特定的时期予以人重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饮酒更是在饮文化。

关于酒文化中的精神,其源头要追溯到道家,庄周主张天人合一,提倡绝对的自由忘却一切荣辱利禄,这也是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西方哲学家尼采认为酒的精神是一种对于情绪的发泄和释放,是一种对于灵魂的回归和休憩,是一种对于精神的按摩和治愈。在文学艺术方面,自由、艺术、美是三位一体。酒象征着自由,因酒而自由,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美丽。

对于古代的文人而言,他们生来和酒就有着一种情深似海的缘分。文人一般都嗜酒,酒可以助兴也可以消愁,可以活跃思维、激发灵感提高创作兴致。我们可以简单地猜想和假设,如若没有美酒,世上或许会少很多传诵千古的优秀诗篇。文人嗜酒格外享受那个过程,微醺之后,那些文学素质修养高、文化才气才华足、思维反映能力快的文人才子借着酒兴可以大肆展现一回自己的魅力,腹中如若没有一些文学才气的人喝醉酒之后怕是要出丑的。酒文化中的精神是自由是才气是艺术是美的象征。

酒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酒德:饮酒的三重境界

真正的酒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在古代,饮酒也是要有度的,有人将饮酒划分为三个境界:第一阶段如同文人一般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第二阶段如同将士一样至酣畅淋漓、称兄道弟的境界;第三阶段如疯子一般仪态全失、该倒的倒该疯的疯、该说的不该说的全说了,该做的不该做的全做了。

早在夏禹时期,大禹品尝过仪狄的美酒之后便意识到酒可能会麻痹人的思维带来祸害和灾难并且在民间严禁酒水。周朝把商朝的灭亡归结为酒色,于是将酒杯放在案台上以表警戒,暗示要饮酒有度。后来,人们将对于酒的欲望和节制定义成一种对未知灾祸高度的警醒态度和自律精神。明朝时期非常注重酒德,中国古代的酒道,讲究中和之道,酒可以喝但不能贪要有度谓之“中”,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最为妙谓之“和”。古人喝酒要遵循礼仪,一般的正人君子喝酒喝完三爵就可以了,不能再继续喝,应该放下酒杯,退出宴席,三爵刚好是适量,量足就好了,保证不失言、不失态、不失礼。喝酒至微醺有舒筋活血的功效,是交友赏景陶冶情操的良药和催化剂,是人们心灵相依灵魂共鸣的情愫,是酒者真正品德的体现,是一种高度自律品德的表现。

真正的酒者不在酒量而在酒德

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地位。饮酒饮酒,饮下去的不是酒是一种文化,喝下去的不是酒是一种心情。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爱喝酒的民族,人逢喜事精神爽,来点小酒更助兴;人生之路诸多坎坷,来点小酒与不如意握手言和;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举杯畅饮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和祝愿;幸运的年纪遇到爱情难以诉说的苦涩,倒不如一醉解千愁;人生的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哪能用一两句言语说明,一杯酒就是一种人生。

参考文献

1:《北宋东京城酒文化研究——以东京梦华录为例王佳佳

2:《先秦至唐代蜀酒文化的历史脉络杨梦秋

3:《丝绸之路与中国酒文化》杨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