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我与刘集黄酒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和刘集黄酒的那些事,也有儿时记忆吧,记忆中那黄酒酣甜的味道,小时候以为黄酒都是那个味道,对酒没有太多认识,直到去构林镇邓州三高上高中时,才有他乡的同学再次给我提起刘集黄酒。

在我的出生地--南阳邓州市刘集镇,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酿造黄酒,自我记事起,我就基本是在黄酒堆长大的。

幼年的记忆中,育红班(学前班)之前没上学的日子,基本都是在一个黄酒坊度过的,黄酒坊就在我们村庄,在那个爷家的院子里,架起了很大的一个蒸锅,大概有上百口大水缸,有一套木质的过滤设备,有压盖器,那时候都是精装黄酒,跟现在的啤酒瓶一样的瓶子,过滤完的黄酒装入酒瓶,压盖器是人工一平一平压上去的,最后进入消毒过程,就这样组成了一个黄酒加工作坊,现在想想,投入的人力、设备、产量,这在当时也是比较有规模的,后来怎么就不开了,我也没有过问。

刘集黄酒大曲

没上学的时候,日子过的真是天真烂漫,天天吃完饭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泡在黄酒堆里。为什么说泡在黄酒堆里,这也和我们的父辈有关,跟着大人一起上工嘛。黄酒加工有一系列流程,我们从小就参与了,从一开始踩大曲,蒸糯米,搅拌,过滤,压盖,蒸酒等一系列过程,而对于我们来时就是玩乐,最拿手的属吃糯米和喝黄酒了。由于我们天天就在黄酒坊玩耍,糯米一蒸好,都会给我们小伙伴们挖半碗,抓点白糖一拌,给我们打发到一边去,应该是嫌我们碍事吧。压盖的过程,都是手工一个瓶盖一个往上压得,跟压水井的压法一样,方法简单,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会压着玩,最后就是把所有压好盖的酒瓶放在大蒸锅里蒸,我理解为消毒,蒸好之后难免有几个瓶子蒸破,破了之后扔到一边去,最后还是被我们喝了,后来有了母亲口中说的,我们几个小孩子,经常弄得醉醺醺的,好在黄酒不伤人,那喝醉了都去一边睡觉了,又不会给大人添乱了不是。

刘集黄酒糯米入缸

也许是时代的原因,中间有一段时间,做黄酒的少了,人们主要就是种庄稼,没有什么有规模的黄酒作坊,基本上都是自己酿造几缸,供自己走亲访友,自己家喝。90年代家里都还是比较穷的,也可能有政策原因,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是在种植农作物上边,秋种小麦,夏种棉花,那个时候的玉米,花生,红薯,这些在我们当地都是稀有作物,谁家种一点就会有人去偷,人们基本都是为了满足生活,种植农作物来换钱的一个逻辑思维。

在这个时间点,有的家还没有黄酒,有黄酒的家里有,黄酒到了夏季基本成了农村的一种改良饮品,也大概是人们没有这个习惯,但是黄酒兑水放糖精,这个似乎那个时代的刘集人都会。

家里的压水井压出来的井拔凉(刚压出来的凉水)用啤酒瓶装好,再兑入大约1/5的黄酒,这个时候水中遍充满了黄酒的味道,这种味道是一种酵香味,问着很是让谁陶醉,这个时候喝起来会觉得水中有一点黄酒的味道,但是不甜,还是缺点感觉,人们基本都会放2-5粒糖精,用手捂住瓶口,摇晃均匀,喝上一嘴口感冰爽浑身凉快,这就成了当时夏天最美的饮品,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五年级也就是1999年,再后来到刘集镇上读初中了,很少在家里待,也就基本上喝不到这个家里的饮品了。

刘集黄酒发酵前的搅拌

这种酒水的做法,好像是与生俱来,人人都会,不分老幼,一到夏天,小孩出门喜欢抱个酒瓶子,嘴里擒住个塑料吸管,跑到大路上玩耍。小学生更不用说了,吃完中午饭一般都是从家里到学校再午休,吃完饭都会装一瓶凉水兑上黄酒、糖精,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啤酒瓶,五颜六色的塑料管,这是小学生标配,也是那时候学校的一种时尚,有的家里吃完饭父母就会给孩子准备好这瓶喝的,有的是自己准备,如果没有带,那么到学校就要借着喝了,有时候还会交流一下谁调制的口味好。这在当时,很多人的桌子上都刻有“早”字,下午桌子上会竖一个酒瓶子,老师是不会说的,因为人人都是这样,好像就差老师也带一个瓶子了,老师会文雅一些,那个时候已经用上杯子了。

小时候家里穷,农村的孩子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健力宝,汇源果汁广告,这些产品也不知道镇上有没有,反正这些离农村孩子太遥远,根本没见过,什么易拉罐之类的根本没有,只有代销点(农村小卖部)能见到冰袋(塑料袋装的糖水饮料冷冻),另外一种透明瓶子装的黄色碳酸饮料,能喝到冰袋就不错了,家里条件稍好点的就是买那个黄色碳酸饮料,插个塑料吸管,这在当时属很前卫了。

暑假期间,一般都是在家里玩耍或是帮父母去地里干农活,那个时候基本就是摘棉花,腾芝麻,摘绿豆,剥玉米之类的夏季农作物,有时候还跟父母一起去地里打农药,帮他们去提前节水,把农药提前和好。去地里干农活也是一样,都是找个瓶子装点井拔凉水,兑黄酒糖精,这是父母去地里干活所带的解暑饮品,当然,小孩子去课堂上带的水也是跟父母学的。入夏收麦的时候,人们基本都是合伙帮忙收麦,一家一个麦场,帮到谁家了就在谁家吃大锅饭,大锅菜,自然少不了大锅酒,这大锅酒就是黄酒倒入一个大盆子里,大概也就是1:1的掺入井拔凉水,这就是家中的酒,记忆中那时候啤酒还是很奢侈,没有几家喝,基本都是喝黄酒。就这样,黄酒兑着井拔凉陪着勤劳朴实的人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的夏天。

在冬季,黄酒基本就是各家走亲访友,桌上必备的酒水。刘集人春节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可以没有白酒,绝对不能没有黄酒。黄酒在冬季一般是温着喝,这个温也比较讲究,要注意火候,最多温到五分热,太热显得太烫,热的很了还会发酸,变味,没有原始口感好,有的身体好的人冬天还是喜欢喝常温的,口感好。

刘集黄酒过滤成清汁

但是在90年代,黄酒还是比较少的,只有去邓县了,走个远亲,才会带壶黄酒,也是特产,也是贵重礼品,附近的亲戚基本上都木有这待遇,那时候走亲戚基本都是炸油饼,随着小八匹(手扶拖拉机)的兴起,我们走亲戚都是开着小八皮,由于亲戚居住地比较聚集,所以都是直接拉一车油饼去,带点糖包子,罐头,荆条筐。到地方了,一家装一筐子油饼,里边放两个糖包,放两瓶罐头,这组成了当时年下走亲访友的礼品。

进入21世纪后,时代也变了,人们出门打工了,手里有钱了,油饼被淘汰了,开始出现成箱的方便面作为礼品、慢慢的再添点饮料、奶类、黄酒作为礼品,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在刘集很多人家里都有黄酒,但是每家做的口感不一样,所以黄酒在当地也不是啥稀奇,只有去县里或者临乡,或是出省去湖北襄阳走亲戚了,带上一件刘集黄酒,自然是少不了的。

小学时期,家里还有不少做黄酒的,有黄酒坊、黄酒厂、民办酒厂、村办酒厂,那时候村里有地毯厂、黄酒厂、磷肥厂、养殖场、林场等村办企业。到了小学时期,村办企业渐渐衰落,一个个关门倒闭,人们也不用再去交公粮了,镇里的国营单位邓州第二面油厂成为记忆中见过最牛的大厂了 ,规模大,全乡人民来卖棉花,也有构林、小杨营、新野的人过来卖棉花,那时候棉花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然而,棉花也是非常不景气,人们种的棉花卖了不够买农药。依稀记得,种棉花是多么的辛苦。

再后来到了初中,人们也跟随着时代潮流,出门打工,“下广州”成了当时的潮流,大多数人去了珠三角打工,一下子出门打工的成年人达到了六七成,剩下的就是家里的老人与小孩,老人在家守着家里的几亩地,我们也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星期天回来,基本都是跟着爷奶生活,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邓州农村的一种景象。

刘集黄酒

打工潮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黄酒依然没有淡出人们视野,邓州人民出去喜欢带着邓州产的金星啤酒,家里的红旗渠去外地城市,刘集人更爱带着家里的黄酒带着去打工,想家的时候,同乡人相聚的时候,喝上几口家里的刘集黄酒,也能缓解生活的疲惫。

也就是这样,随着邓州打工人群在中国五湖四海的分布,刘集黄酒作为邓州唯一家乡土特产,被带到了全国各地,让各地的亲朋好友认识到了刘集黄酒。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渐渐由打工潮转为创业潮,当年出门打工的那些人年龄也不小了,一部分又回乡,有的在家搞起了黄酒坊,有的在家搞养殖,有的在家承包土地。随着国家大力振兴农村的口号打响,农村人创业潮也开始兴起。

刘集黄酒城

刘集镇位于豫西南湖河两省交界处,也由于地理原因,使得刘集黄酒在湖北襄阳地区也有一定的名气,在河南也主要是南阳地区,在邓州市几乎无人不晓,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集黄酒的销路也越来越广了,随着邓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人群的增多,刘集黄酒也随之渗透到全国各个地区。在外人看来,刘集黄酒没有名气,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刘集黄酒没有宣传,全靠着自身的优良特点,醇厚口感,悠久的酿造历史来熏陶支撑着,也正因为如此,刘集黄酒慢慢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定口碑与认可。

现在的刘集镇,黄酒坊、黄酒厂多达数百家、已经出现也各种精包装黄酒,随着快递业的发达,刘集黄酒也跟着走入千家万户,你知道的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顺丰都有了,这也给刘集黄酒在电子商务方面提供了便利,刘集黄酒也借助时代快帆,飘香全国各地。

但由于快递成本较高,国务院近日也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村物流建设,随着刘集黄酒规模的大力发展,很快物流企业也会入驻刘集,为黄酒输送添砖加瓦,也将为刘集黄酒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随着社会节奏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早解决了温饱问题,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开始注重养生,再加上市场上白酒市场成熟,勾兑假酒事件频发,人们对酒类的认知上也有了一定提升,农村的酒风上也有了一定变化,刘集黄酒一直以来以养生酒为导向,人们也加入了新时代的特色,添加中医保健药材为辅料对黄酒进行改良,因中药有不同味道,所以保健型黄酒了也有了不同口感味道,人们选购也是因人而异。( 作 者:亚 军 )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