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被新冠误伤的啤酒科罗娜Corona,要怎样才能自救?

 

倒霉的科罗娜

前几天同事分享了两篇文章,提到墨西哥啤酒品牌Corona(科罗娜)是怎么受到新冠病毒(Corona Virus)的影响而无辜受损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看。

“新冠牌”啤酒真倒霉:60天赔了20个亿

成功路上,我们既要懂得借势而为,也要学会卸力而行

Corona源自拉丁语“皇冠”,而新冠病毒中的冠字也是因为病毒上的凸起长得跟皇冠一样,老外会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中国人看到这个新闻可能会一脸懵逼,觉得老外怎么这么蠢,但只要想想“澳柯玛”和奥巴马的关系,我想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刘润老师的文章(第二篇)这次有点不在水准上,无论是心理学的科普还是给出的解决方案基本都是错的。刘老师说这背后是“光环效应”作祟,还跟认知负载有关,但病毒这事实在没什么光环,叫黑洞效应还差不多;认知是有负载,但即便知道了两者无关,很多人依然觉得讨厌科罗娜,这就跟认知没什么关系了;另一篇文章认为这是“关联谬误”,这个说法要更合理一些。不管怎样,两篇文章都同意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

但怎么面对非理性,两篇文章则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刘润是理性向的“认知脱钩”——“你狠,我走,不跟你扯上关系行了吧?”;而另一个自媒体的文章虽然没给什么解决方案,但却首先承认了这种非理性的必然和绝对——“你走不掉的”。

这两个走向非常有意思,代表了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正面硬杠,一种是是躺平任x。现实中哪种都可能有用,但在科罗娜这件事中,正面硬扛没有任何赢的可能。刘老师举了“青岛天价虾”的例子,说是可以改成叫“大眼睛天价虾事件”——这其实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就算青岛能做到吧,但科罗娜能怎么办?彻底放弃这个名字吗?不可能的。科罗娜也不是不想认知脱钩,比如他们在1月27号很卑微地发了一条推文: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现在他们已经删掉这条推了。最近的几条推文已经放弃抵抗、自暴自弃了:上面是自家高大上的广告,下面是愤怒的欧美人继续在说病毒的事。可怜的科罗娜。

“只要我装看不见,这事就不存在”

大力出奇迹的前提是真的很“大力”

为什么会这样?正面硬扛为什么会失败?其实很简单,正面硬扛的基本思路就是“大力出奇迹”,就是要用正义的铁拳碾压,是一种控制、管控的思维模式。基本上等于“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种模式在力量真的足够大的时候还是有用的。比如文章也提到人们从“武汉feiyan”改口叫“新冠肺炎”,是WHO和政府运用其力量及信用背书,才勉强做到的,最近还要面对川普的作妖。这个力量足够大,称得上是大力。

但Corona一家啤酒公司能有什么足够的力量直接改变亿万人民心中Corona与Corona Virus的关联?不可能的。

那Corona该怎么办?

“爹味”vs平等、僵化vs灵活

学习DingDing好榜样啊!

前几天正好发了一部视频分析DingDing为什么能在这次疫情中收获最大。配文中就讲到在面对小学生的怒火时,钉钉并没有用正面硬扛的方式去面对(其实一开始也跟科罗娜一样很一本正经地做了解释,发现没用之后才换了方式)。而是用一部完全采用年轻人语言和风格的视频《DingDing 本 钉,在 线 求 饶》引爆了互联网。

人家已经不是“躺平任x”了,人家已经是在卖力“跪舔”,直接喊爸爸了,而且动作极快,膝盖打弯的速度仅次于光速。

钉钉的做法基本上验证了以下观点:

让人忘掉某些记忆,最好的办法是用其他的记忆去覆盖;让人忘记某种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用其他情绪去转移注意力。只有情绪才能战胜另一种情绪,道理无法战胜情绪,理性无法战胜非理性,那些理性貌似战胜了非理性的场景,条件都极为苛刻;或者只是在蛮力之下非理性暂时投降的假象。

这不是逃避,有问题当然要直面,前提是问题可以直面。Corona和Coronavirus关联这种问题,怎么直面?用户对钉钉的反感一样也是直面不了的,但用这种娱乐解构的方式,用“有趣”这种方式去放大影响力,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抗,同时也用高曝光超额补偿了被误伤了的品牌价值。

正面硬扛、工业化的控制、严肃的做法,已经不完全适用于这个时代的人了;解构、后工业、非理性的狂欢,才是这个时代的王道。

喜欢新鲜还是喜欢安稳,这是个与时代相关的选择。新鲜的那个抓住眼球,只要自己别玩飘了,会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而安稳的那个得坚持到危机时刻,那时人们才会更喜欢可靠的救世主。

如果是在更严肃的文化背景中,这种解构当然是有危险的,钉钉那个视频,不会让五六十年代的人有多少好感。但70后到00后被沙雕娱乐影响和培养起来的这几代人,都显然更能够接受轻松和戏谑。

当然,年轻化并不等于青春的形象和刻意的幽默。还记得一身腱子肉的肯德基大叔吗?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肯德基为了品牌形象的年轻化,把肯德基上校变成了半裸猛男,被业界好好嘲笑了一通。

管控思维和解构严肃,或者说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两种思维,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的冲突也屡见不鲜。我们见识过太多嘴上说关心员工和客户至上的企业,实际却做着“亲爱的用户/员工,我是你爹”或者“莫得感情的营销机器”的事。企业和企业家们,首先得对自己做出反思。

给科罗娜支招

在疫情的影响减弱之前,在受疫情影响的这代人死去之前,科罗娜都摆脱不了与新冠的关联了,除非他们不再叫这个名字。

要是我给科罗娜出主意的话,可以把给科罗娜命名的那个创始人(或随便选个内部代言者)给拉出来,上演一出鞭打play,让命名人以夸张的方式表演不该取这个名字。不去否认网民的情绪,而是把网民的注意力从“Corona这个词有错”转移、改写为“给Corona命名的人有错”,让网民的情绪有了与品牌无关的出口,再加点其他流行元素,把这个视频炒起来,用传播效果挽回一些负面联想带来的损失。这才是能力范围内能做且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的事——尽管绝对无法清除。

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搞企业文化和搞品牌其实差不多,搞外部公关和内部公关其实套路也相似。这一篇提到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可以用在企业内部呢?当然可以,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以调侃、以符合员工语言和风格的方式去处理,不但不会使权威受损,反而能显得更亲民,从而赢得员工的忠诚。

这个话题以后再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