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短双歧杆菌M-16V:过敏宝宝、早产宝宝的特殊守护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两岐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菌群中占主导地位。

短双歧杆菌M-16V属于双歧杆菌属,分离自健康婴儿肠道内。多年来,短双歧杆菌的在食品及婴幼儿食品中的使用。该菌株目前被用来促进婴儿和成人健康状况,改善肠道环境.

临床试验表明该菌株能够调节免疫,改善皮肤、肠道、呼吸道健康。

一、短双歧杆菌M-16V安全性通过了多方权威认证:

2011年短双歧杆菌列入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

2016年,经过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短双歧杆菌M-16V列入《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

短双歧杆菌M-16V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GRAS(一般认为安全的物质)认证。

短双歧杆菌M-16V列入欧盟安全资格认定(QPS)推荐的生物制剂列表中,并列入国际乳业联盟(IDF)“具有在食品中安全使用记录史的微生物清单”。

二、短双歧杆菌M-16V的优势功能

1、m-16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过敏菌株

对过敏性皮炎患儿的研究表明短双歧杆菌M-16V可以缓解IgE介导的过敏性皮炎,缓解哮喘症状,降低急性皮肤过敏的发生率。[1]

缓解过敏作用机理

短双歧杆菌M-16V可干预促进肠上皮细胞表达 Galectin-9,增加血清中 galectin-9的含量,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促进肠系膜淋巴结和外周血中Th2和Treg细胞分化,抑制过敏。

益生菌黏附在肠道黏膜,通过Toll样受体产生信号进而发挥作用,刺激免疫系统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进而调节免疫系统中Th2细胞和Th2细胞的比例,使得Thl细胞在数量上相对处于优势,达到辅助防治过敏性疾病的目的。[1]

l 短双歧杆菌M-16V具有缓解湿疹/过敏性皮炎作用

研究机构曾在医院选取17名经医院确定牛奶过敏和特异性皮炎的宝宝,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试验组服用1个月,对照组全程不接触含益生菌的食物。实验结果表明,服用短双歧杆菌M-16V的宝宝,其湿疹/过敏性皮炎状均显著得到改善。[2]

短双歧杆菌M-16V具有缓解过敏性哮喘作用

另一组数据显示,选取90名小于7月龄的有过敏性皮炎症状的婴儿进行为期12周的喂养试验。试验进行中,患儿的过敏性皮炎症状得到了极大的减轻。在随后1年的跟踪试验中,M-16V组的患儿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3]

2、对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婴儿的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u 增加早产儿肠道菌群定制

新生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便有细菌从周围环境中进入新生儿的胃肠道。早产儿尤其是NICU住院者多因经剖官产出生、无法母喂养、接受抗生素治疗以及受到监护单元严格限菌环境等的不利影响,使健康菌群定植明显延迟。 [4]

研究显示,短双歧杆菌M-16V喂养组相对于对照组,在第一周就检测到大量的双歧杆菌,两周后检出率达100%,证明M-16V可以帮助更快的建立肠道菌群环境。[5]

u 短双歧杆菌M-16V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发育

研究发现,短双歧杆菌M-16V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发育,例如降低感染率(尤其是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缩短达到肠内营养给予量100ml/kg/day的时间,促进早产儿的平均体重增加等。

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诸如短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可降低肠道内 pH 值。这些代谢产物可抑制对酸敏感的病原菌生长;同时益生菌制剂能减少促炎介质、增加抗炎介质,避免炎症介质过度激活,从而降低早产儿感染风险。

同时,M-16V益生菌通过占位作用,增强局部杀菌力,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炎症反应等机制预防NEC的发生。

u 短双歧杆菌M-16V的应用

在日本有100多家医院的NICU使用短双歧杆菌M-16V,每年用量为100,000包粉状短双歧杆菌M-16V(NICU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3、促进乳糖的发酵,缓解乳糖不耐受

短双歧杆菌M-16V能耐受胆盐,在肠道中存留活性高;短双歧杆菌M-16V可以发酵乳糖,产物为乙酸和乳酸,降低肠道负担,缓解乳糖不耐受 。

临床研究发现,短双歧杆菌M-16V可降低牛奶蛋白不耐受的发生率

三、短双歧杆菌M-16V建议使用人群:

1)新生儿和早产儿,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 ;

2)过敏性哮喘、急性皮肤过敏(荨麻疹);

3)乳糖不耐受,牛奶不耐受;

参考文献:

[1] 郑跃杰. 婴幼儿肠道菌群和益生菌新进展[M]. 2017

[2] Hattori et al. Japanese Journal of Allergy,2003

[3] van der Aa et al,2010

[4] 乔木, 张丽静, 邱锐琴, et al. 早产儿早期微生态干预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5):532-532.

[5] Ishizaki S.et al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