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跌了!实探猪肉批发和零售市场…
猪肉价格今年以来持续低迷,据农业农村部全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数据,今年以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已下跌超过1/4,记者近日实地调查也发现猪肉价格确实已处于近年低位。 猪价的低迷一方面让处于消费端的消费者受惠,享受“猪肉自由”,另一方面则让供给端的养猪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不少企业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出现亏损,这种现象与以往猪价高企的时期形成鲜明反差。 在猪价大幅波动的过程中,“猪周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上述规律作用及市场主体行为变化条件的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猪价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实探猪肉批发和零售市场:肉价又来到近年低位 进入2022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猪肉价格再次进入下行趋势,2023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延续。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数据,7月19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9.03元/公斤,这一价格较2022年底的价格已下跌逾1/4。 需要说明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区域供需差异、运输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猪肉价格会呈现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我国华南、华东地区猪肉价格相对较高,西南、东北地区猪肉价格相对较低。 以深圳地区为例,记者近期对一些猪肉批发和零售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目前猪肉价格确已处于近年低位水平。 记者近日探访深圳地区的一些社区肉菜市场和商超发现,普通新鲜猪瘦肉零售价多在每斤15元至16元。 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会更低一些。在深圳福田农批市场,记者近日以拿货的名义对多家猪肉档口肉价进行询价,发现新鲜猪瘦肉报价多数在每斤11元至13元。几年前的猪肉价格的高峰期,深圳普通新鲜猪瘦肉的零售价一度在每斤30元左右。 深圳福田农批市场外景 胡华雄/摄 猪肉价格的高涨和低迷对消费和供给两端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消费端,以往猪肉价格高企时,一些消费者就减少对猪肉的消费,甚至转而消费鸡肉,或者干脆转而消费牛肉;而当猪肉价格低迷时,消费者又会重拾“猪肉自由”,增加对猪肉的消费。 对于目前猪价低迷的现象,国信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覃多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导致目前猪价低迷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应过剩。从生猪的养殖规律来看,当前出栏肉猪的数量大致由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决定。 覃多贵在受访时指出,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据,2022年5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见底回升,一直上升到当年12月达到高点4390万头的水平,按此推算,自今年3月开始,一直到10月份,国内肉猪的理论出栏量都是增加的态势。此外,从需求端来看,目前亦处于消费淡季,终端需求提振有限;而屠宰企业冻品库存亦处于高位,屠宰企业分割品入库需求亦不足。供强需弱之下,猪价压力明显。 在供给端,由于猪肉价格的低迷,猪企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多家涉及生猪养殖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就普遍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出现亏损,但多数同比出现减亏。 绕不开的 “猪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猪周期”往往被市场认为是猪价变动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很多时候甚至被视为一种规律。 所谓“猪周期”, 是一种周期性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那么在此轮猪价变动过程中,“猪周期”是否明显呢? 覃多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历史来看,猪价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但这种周期性波动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生猪产能调整的滞后性。 覃多贵认为,按机械的时间统计来看,2022年二季度为新一轮猪周期的起点,但猪价仅上涨半年就开始拐头向下,上涨的长度明显低于前几轮,这反映出猪周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能繁母猪变化情况来看,2022年9月到2023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先增后减,2022年12月达到4390万头的高点,之后连续回落,到2023年5月达到4258万头的低点,6月再次上升;整个期间平均存栏量为4337万头,较正常保有水平4100万头仍高出5.8%,整体产能仍偏过剩。对于猪价来说,由于下半年消费会有季节性增长,或支撑猪价小幅上涨,但整体产能充足背景下,预计上行的空间亦有限。 一位养猪行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生猪持续长达半年多的低迷期,主要原因是目前生猪存栏偏高,生猪出栏量偏多,冻肉市场库存较多,需求受宏观经济影响,恢复不及预期,猪肉市场供应充裕。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受天气炎热影响,猪生长速度放缓,生猪日均出栏量环比增幅有减缓迹象,短期行情或继续底部调整。下半年随着消费逐渐转好,同时伴有国家调控政策实施,行情弱势局面可能会有改善,预计下半年行情总体比上半年乐观。 面对猪价的周期性波动,近年不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已不再盲目跟随猪价的短期涨跌来做出扩大或收缩养殖规模的短期举措,整体提高了风险控制水平,而一些大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校对:杨立林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丨工信部最新发声丨一批跨国公司高管有来华计划!商务部发声,释放利好!丨抄底资金凶猛?这一ETF首破400亿元大关丨跨境电商“卷”到美国!Temu起诉Shein垄断、“霸凌”供应商丨880亿卢比印度建厂?!知名果链企业深夜澄清:传闻不实!丨沪深交易所重大宣布!事涉GDR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