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猪肉为什么变难吃了?

 

现在的猪肉不如以前好吃了,是错觉还是事实?

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麻辣鲜香的水煮肉,还是酸甜可口的锅包肉,又或是永恒的经典名菜红烧肉……各个地区都有着以猪肉为主角的菜式,即便猪肉不作为菜肴主体,炒菜时放入一勺炼好的猪油,或是几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鲜美的猪油将食物的香气充分激发,让人含泪吃下三大碗饭。

数据显示,到了2022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6.9千克,远高于其他肉类。而放眼全球,中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

但不知从何时起,猪肉却似乎再也不如过去那样好吃了。肉质粗糙,口感下降,炼油时那股浓郁的香气也很难闻到,家里的长辈也时不时抱怨“现在的猪肉可真没以前好吃了”。

这种抱怨的依据在哪里?猪肉不好吃了这件事,是错觉还是事实?

决定猪肉好坏的要素——脂肪

猪肉品质的评判指标很多,比如肉色、大理石纹路、pH值(酸碱值)以及肌内脂肪。肉色与大理石纹路决定了猪肉的外观,而肌内脂肪则是决定猪肉鲜嫩程度、多汁性以及风味等多种肉质特征的重要因素,堪称猪肉口味的扛把子。脂肪受热会释放香气,因此,肌内脂肪量高的猪肉,会在烹饪中闻起来更香。

猪肉为什么变难吃了?

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吃得更多的土猪相比,如今市面上占据主流的引进商品猪,如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有了明显下降。那时国内土猪的肌内脂肪含量绝大部分在4%上下,一些地方猪种的肌内脂肪含量甚至更高,而现今市场上的主流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则低于临界值2.5%。过低的肌内脂肪含量使得猪肉的香气和口感都大打折扣。

当评价标准被科学量化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猪肉确实不如以前好吃了。

外来“洋猪”如何打败本土“土猪”?

在解放后到改开初期,那时中国人餐桌上的猪肉主要来自纯种土猪,饲养周期长,肉质鲜美,口感优良。但是饲养期长这一点成为了土猪的致命弱点。土猪平均一年左右才能出栏,而生长周期又限制了产量,这导致市场缺口的增大——即猪肉不够中国人吃了。

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吃肉需求与不充分的猪肉供应之间的矛盾,国内引进了外国种猪,它们生长周期短,仅需六个月就可以出栏屠宰;其次,它们生育能力强大,一年可以生育20头小猪,并且,在消耗同等饲料的情况下,洋猪能比土猪多长几乎两倍的肉。超高的性价比令洋猪取代了本土猪的地位。

另外,人们的口味变化也助力了市场的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观念的转变,国人更青睐于不那么肥腻的瘦肉。国内本土猪的瘦肉率约为40%,而洋猪的瘦肉率可以达到60%及以上。猪肉养殖户与消费者共同促成了市场主流商品猪种类的转变。到目前为止,国外大约克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高于90%。

结语

洋猪占据国人餐桌,可以说是市场与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毕竟,引进猪种让更多人吃上了肉,养殖户们收获了更多的钱。但是,随着国内外猪种配种的代际更迭,杂交后的猪种品质也在变差,脂肪含量变低,让本不富裕的猪肉可口程度雪上加霜。而外来种猪对市场的占领,也导致了地方猪种的生存危机,有部分地方猪种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只能从记忆里抽取童年时期的美味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7833.html